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个别不良商家采用“调包计”等方式欺骗消费者高价买到报废车~~~
个别不良商家采用“调包计”等方式欺骗消费者高价买到报废车~~~
个别不良商家采用“调包计”等方式欺骗消费者高价买到报废车~~~
个别不良商家采用“调包计”等方式欺骗消费者高价买到报废车~~~
个别不良商家采用“调包计”等方式欺骗消费者高价买到报废车~~~
     
2016年03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个别不良商家采用“调包计”等方式欺骗消费者高价买到报废车
网络二手车交易成投诉高发领域
陈杰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位于嘉定江桥地区的几个二手车市场采用“调包计”和“隐瞒车辆真实信息”的方式,欺骗消费者高价买下报废车。与此同时,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相中爱车,方便又便宜,网络二手车交易平台近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广告“轰炸”连绵不断。然而,记者今天上午从市消保委了解的信息称,网络二手车交易正成为投诉高发领域,消费者要小心“避雷”。记者试着联络其中几位投诉者和被投诉企业,发现其中还是迷雾重重。

  卖家翻脸像翻书

  家住浦东的市民孟先生在车王(中国)网站看中一台雷克萨斯IS250二手车准备购买,先付了定金4万元,卖方表示还可以申请贷款,余款在7天内付清。

  孟先生一听果然是件大好事。然而,当天下午,事情就起了变化。孟先生接到电话说,贷款手续批不下来,卖方要求他立即去凑钱。“我当时想,反正付了定金,总归要给我几天时间凑钱吧。”孟先生并不特别着急。不料第二天,卖家联系他说车子已经卖掉了。接下来就是孟先生要求退还定金并赔偿了。忙乎了一个多星期,结果是一场空。

  评估标准非强制

  也是在“车王”,消费者西先生支付定金,决定买一辆铃木二手车,双方签订了电子合同。然而,西先生很快发现,这辆车被卖给了别人,而且是一辆事故车,价格也存在欺诈。

  对于消费者的投诉,销售方负责人毛经理的回答是:“消费者购车是按照先入为主原则,价格是按照网络上定价销售,而不是按照现场价格交货。车辆状况与网上反映的是一致的,不存在欺骗行为,所以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西先生面临的抉择或是走司法途径打官司,或是自认倒霉。

  虽然2013年我国出台了《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但这一标准是国家推荐性标准,并未强制执行。消费者买二手车时没有一个可用的标准参考,让人清楚地知道“有了这个标志的车就是合格的”,更没有对于二手车质量的评级。

  “偷梁换柱”忽悠人

  去年10月份,张先生通过网络相中了一辆二手车,于是和中山北路上的轩信二手车公司签订购买二手车协议。协议上写明,如果发动机或变速箱不是原车的,属于商家违约,承诺全额退款,结果还是发现变速箱整体被更换,找到商家要求全额退款,没有结果。

  今年1月26日,市民邵先生通过“车好多”购买一辆法院查封二手家用车辆,全款9.6万元,但是卖方却迟迟没有办法办理过户,要求退费也是石沉大海。事后,他告诉记者,大家不要为网络二手车平台跑马圈地而欢欣鼓舞。“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无论二手车电商是以何种模式运营,最终要落实到位的是平台的规范与透明,以实在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提高用户黏性。”

  本报记者 陈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3·15专版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信用证书靠买 交易记录靠刷
网络二手车交易成投诉高发领域
二手车市场“跑偏” 亟需诚信体系“打底”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网络二手车交易成投诉高发领域 2016-03-14 2 2016年03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