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应该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至少至今尚未被“预言家”说中,地球仍在正常运转。人们也曾预言过,到了2012年,人的衰老已能被控制,100岁的人活得很健康。在2010年就应上市一种能提高智商的片剂,到了2012年,每个(服用这种片剂的)人都会成为天才的“百事通”。还有人在乐观地等待“超级疫苗”的问世,因为它能对付一切害人的病原体。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妙,对若干年前的人来讲,我们已经生活在“美妙的未来世界”中。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预言没有兑现。如果有人预言某家银行要破产了,那么这家银行就很难不破产——储户们争先恐后地提取钞票。这叫预言的“自动兑现”。
其实,预料未来之类的事情,需要分清两个概念——预言和预测。预言是没有依据的“先见”,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和哲学家伏尔泰所说的:“第一个预言者也就是第一个碰到笨蛋的坏蛋。”今天,有谁会去相信《圣经》中的预言。声名狼藉的预言大概延续到欧洲启蒙时期。
于是,德国记者布雷默于1910年召集了各个领域的专家,让他们去设想100年后的世界。专家们估计最晚到21世纪初会出现真空飞艇和悬浮在空中的房子,前者早就实现了,后者没有。1943年,德国社会学家弗勒希特海姆在美国创立未来学。未来学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人类的愿望及其实现的可能性。未来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未来学主要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
1972年,罗马俱乐部(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定期报告和预测全球人口、粮食、工业、环境等问题)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称,如果人类一意孤行地走当前的经济路线,那么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最新的警告是,如果人类不能持续节制消费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估计最晚到2100年会出现全球性崩溃。然而全世界对这一警告充耳不闻:世界能源需求继续上升,到2050年至少要翻一番。
现代未来学的特点和优点是计算机支撑,可为专家们提供无数数据和信息(包括历史上的信息)数学模型可模拟未来并提供数据。被预测的事物有可能全部正确,有可能部分兑现,也有可能因条件的改变而偏离。
不管怎么说,预测至少能为人类指出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