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等,并列;“思齐”是思与之齐,向其学习、看齐之意。内,指有“思”“省”功能的心,内即内心。省,省察,检查。此章可译成:“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就在心里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和错误)。”
公冶长篇载: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已矣乎,句首叹词,对后面所说内容有些无可奈何,但并不决绝,近似于现代感叹语“罢了”“完了”。讼,责备。此章说的是:“罢了!我没见过发现自己的过失就在内心自我责备的人。”
颜渊篇载: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疚,忧伤,惭愧,因过失而内心不安。夫,发语词,引起议论,无需翻译。此章的现代汉语表述是:“内心自我反省时没有惭愧,还有什么可忧愁可恐惧的呢?”
以上三章文字都是孔子关于“内省”的语录,说的是人要不断在内心省察自己,向先进看齐,以不贤为鉴戒,发现缺点和错误,进而自我责备,乃至自我批判,并在实践中改正,一步一步地达到问心无愧,无忧无惧。
内省是有标准的。以贤人为标准,与以仁、义、礼、信等一系列道德准则为标准,是一致的。“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看是否有违背之处。无,则持之以恒;有,则自我责备,加以改正。经常内省,事前事后内省,甚至每日内省,心灵就会逐步净化,境界就会得到提升。所以,内省是学习、修养必不可少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关于内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曾子。学而篇载,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替人谋事是否尽心,与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学生之内容有无自己未曾研习过的。其实,孔子的许多弟子,如“德行”科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内省功夫皆是上乘,只不过《论语》没怎么具体记载罢了。
内省重要,故后世儒者无不重视,子思说“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中庸》),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存于心志之中。孟子说“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不要怨恨胜过自己的人,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反躬自问,得到内心的诚实,便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看到善,一定以整饬的资态审查自己是否有这种善;看到不善,一定以忧惧的恣态警惕自己沾染这种不善。后来的宋明理学家自然也强调内省,王阳明更是“向里寻求”“从自己心上体认”(《传习录》),不过已与孔子内外结合、内省与实践不分的主张有了很大差距,而是融合了佛家思想,趋于空疏了。
人,皆有或多或少的自省。从不自省的人,肯定不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