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是集书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竹刻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先生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艺人更是人才辈出,崛起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派群体,并涌现出了徐秉方、范遥青、徐秉言、房斐、白坚仁等一批重要传人。
所谓“留青”是通过竹刻的浅刻、浮雕、圆雕等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来表现自然的千姿百态、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刻山水,壮美天涯咫尺于竹面,意境深远;刻书法,铁划银钩,刀刀见功,显示出原竹笔墨的意趣和韵味;刻花卉翎毛,似能感其动,闻其声,给人以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
竹具上画稿,有主次、层次之分,雕刻亦区别前后的层次对比。枯笔飞白既是笔墨神韵,又是特定表现对象的质感反映。如刻花鸟,鸟通常是重点,树木花草是陪衬;刻山,层层叠叠,必须注意好每层交界处的区分,掌握好远近清晰度的对比;刻人物,神态最重要,必须将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脸谱烂熟于心,才能刻活、刻生动。
留青竹刻用材极为讲究,刻者大多亲自进入山区选伐生长在四年以上的阴山竹,经日晒二年后,方可使用。留青竹刻创作,刻制主要有整形:将竹片制成长方形的臂搁、挂屏及笔筒等各种物件,打磨光滑;描图:将书画稿描印在竹面上或自画;切边:其角度分垂直、倾斜、弧形等;铲底:书法作品的铲底是在同一层面的铲刮,要求笔画的边缘流利、挺括,底面留青均匀、平滑,竹筋通直;绘画作品的铲底,根据笔墨的浓淡、深浅、虚实来决定竹青的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一件精品要经过数月才能完成。常州留青竹刻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工艺笔筒和臂搁等物件形式。
常州留青竹刻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瑰宝,对其有效地保护、开发,将极大地丰富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