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相声迷。70后我那一辈儿,受父母影响,从小听相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每天傍晚在老式石库门弄堂里,听得最多的,除了邓丽君,就是1097千赫“说说唱唱”节目中经典的相声段子。藉此,我第一次听到了侯宝林、马三立等先生的经典作品。
过了几年,在“CCTV春晚”上、华人相声大赛上,more and more相声新人、新段子迅速填满了我的快乐记忆,又让我见识了“冯巩、牛群,姜昆、唐杰忠”等一位又一位、一对又一对说得也可乐、长得也可乐的相声明星。
进入新世纪,相声艺人纷纷改行,一时间拍电影的拍电影、演小品的演小品。虽然上海也有脱口秀,但那毕竟不是我的菜。于是乎,相声如西风凋碧树般将我这样的草根爱好者们逼上大剧院二楼后排,哪怕迎接我们的只是上台一鞠躬的women说相声。让我不禁感叹“相声,不是那个相声;悲哀,实在是悲哀……”
2012年新春,沪上某电视台接连几晚播放《今晚80后说相声》,充分展现了一副副走进新时代的全新面孔,充分展现了让一部分人先胖起来的全新组合,充分展现了一段段与时俱进的全新段子,一下子,又让我找回了喜爱相声的理由。
于是,我不满足于在电视上看看重播和在网上搜搜视频。6月8日晚,我携一位非相声爱好者——我的85后妻子,一起走进兰心大剧院,欣赏了一台由两位80后年轻演员担纲的个人作品相声专场。
台上,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两位年轻演员,运用北方传统相声艺术形式,融入大量海派元素和时尚元素,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和各国语言,揶揄时下热点、拨弄怀旧情结,或描摹小人物悲喜命运,或模仿日航空姐搞笑服务,惟妙惟肖的演出,生动重现了70后、80后尚未远去的成长历程。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散场后,淮海路一带迟迟打不到出租。就这一点,我敢断言——80后说相声,肯定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