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名家张如君、刘韵若,都是苏州人,当年分别投拜名师凌文君和刘天韵。这对夫妻档塑造的书中人物如《双金锭》中的龙梦金、《李双双》中的喜旺,都留给广大评弹观众难以忘怀的印象,成为一代评弹响档。他俩一生倾注于评弹事业,还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复旦大学的教授。
十多年前,张如君和刘韵若退休,将其小孙女视为掌中之宝。张如君说书的特点很风趣幽默,爱说喜剧性的书目,所以跟人说起话来也如此。记得他跟我这样说,“我光荣退休,走下书台回到家,职能机制大转变,放下三弦把保育员当。小孙女真可爱,每天接送忙,幼儿园里小朋友全叫我张阿爹。牛奶早点天天要变花样,放学回来后,香梨苹果不能忘。”张先生的一番风趣话语,让小孙女把“阿爹,阿爹”常常嘴上挂。
文艺家庭充满了文艺细胞,小孙女学上了弹钢琴,这位张阿爹又多了个任务接送孙女去钢琴老师家。张阿爹盼女成凤,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孙女不负张、刘所望。我经常会收到张老师传来的喜讯:我孙女6级了,8级了,10级了。小孙女在阿爹、好婆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得很快,如今已在美国留学读大学,成绩优异。现在张、刘两位老师沒有以往那样忙了,只觉得空落落,每天总在等待小孙女从美国来的电话,这就是他们的寄托与企盼。
巧嘴金声伯,今已八十开外,嘴巧年纪不饶人,说书是有点力不从心了。金先生现在习惯去茶会,同仁好友喜欢听金先生说山海经,赛过说大书,实在好听,有声有色,摆噱头照样让你笑不绝囗。有人向金先生问起他的宝贝孙子——金童,金先生更是笑逐颜开,滔滔不绝。
金童是金声伯大儿子金少伯的独生子,从小聪明,会讨阿爹的欢喜,小时候阿爹常常把他带在身边去吃茶,小小年纪还会替阿爹点菜,乐得阿爹和长辈们合不拢嘴。金童读书勤奋,当年就是苏州市一中的高材生,还从小欢喜金声伯评话艺术,从中学点阿爹的语言艺术与聪明才智,及敏捷的逻辑思维。祖孙俩酷如师生,犹如朋友,亲密无比。后来,金童读完高中赴澳大利亚读大学,祖孙两人要分居两洲,遥遥相望。好的是金童有一片孝心,知晓阿爹会挂念,总是电话不断。金童大学毕业后留澳洲,当上了澳洲银行行长,金声伯听说近来孙子已有女朋友,更是说到便笑,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