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灾难片
《2012》全球热映之后,地球上所有的风吹草动都直接指向了2012,2012年真的成了人们臆想的世界末日。当然,大多数人是在意淫末日想象的快感,而非真的相信末日即将来临。而这次《2012》卷土重来,究竟给正身处2012年的观众带来多少新鲜感?从2D来说,影片的大场面的精致恢弘自然无可争辩,山体崩塌、地面塌陷、流星带火、洪水肆虐、龙卷风呼啸高楼、大风雪侵吞世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全都灰飞烟灭。观众觉得这些镜头震撼唯美,自然是不把自己放在这些灾难中考虑的结果。如果世界末日真的要来了,估计任何人都不会有心情坐进影院欣赏影片。但说到底,《2012》还是部灾难大片,不过借了一个2012的壳,实质还是老套的剧情、通俗的人道主义的故事。
网友不看好
哥伦比亚公司表示,此次《2012》3D版的视觉重建工作,并非简单的由2D转制3D。当初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拍摄该片时,就有大量镜头和场景均是为3D拍摄而特别设定的。由460名视觉特效工程师组成的3D视觉重建团队,把当年耗资两亿美元的CG特效镜头和3D实拍的所有素材进行重新修复和整理,工作量超过1400个特效场景。
但除了视觉效果之外,《2012》还是那个《2012》,故事没变、人物关系没变,所以这次回归没有悬念,没有意外,还是那座巨大的诺亚方舟,还是看得让人有些视觉疲劳的飙车、飞机求生。不少网友觉得,3D版《2012》搭着末世论的“末班车”来中国圈钱,有些不厚道。该片在“烂番茄”上的好评仅为39%,分数为5分(满分10分),不少网友对于这部影片并不看好。
圈钱不厚道
对于《2012》的质疑声主要集中在“影片转制3D的效果”,以及趁着观众的“末日消费情结”上映的目的。影评人罗杰表示,《2012》是“赤裸裸地消费中国观众的末日情结”,他认为:“只要画面刺激,中国观众中总会有人想去看且看完叫好。《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成功后,《2012》也如法炮制,以后中国是各种外国电影转制3D捞钱的福地了。”资深影迷“小飞侠”认为,在目前电影市场原创稀缺的情况下,用3D的方式来博眼球并不是很理想。“我不否认《2012》当年很好看,但我不会再去看一遍转制成3D的影片,我觉得没必要。”
不少业内人士对这部影片的3D效果也提出了质疑,资深宣传小Z表示,“3D转制过后有多达2/3的部分无重影不需戴眼镜,剩下1/3仅进行了部分景深调整和抠出人像的处理,如此效果,怎可说成3D视觉重建?”
环境要保护
如今再提“2012末日预言”,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无稽之谈。但也有人表示,尚未到12月21日,所以一切都是未知数。无论如何,地球毁灭的预言可以成为对人类的一种警示。而3D《2012》不论精彩与否,其传达出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值得观众深思。
有影评人表示,他看完这部影片后觉得,2012年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转折点。“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交叉点,毁灭资源的发展、西方大国的军备竞赛破坏了地球,也淹没了灵性,我们需要一次重生。”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