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小学生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
孩子是实实在在生活在人际关系中的,但是他们并不自觉地知道这一点。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可以是这种懵懂状态的写照。
老师有意识地指点是很重要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多多以人际关系的内容出题练笔,让孩子在作文题的启示下,看到自己身边有人,这些人在关心自己,帮助自己,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处处依赖他们,要对他们心存感恩。如:《××最宝贝我》《××烧的菜我最喜欢吃》,《我和××在一起最开心》《我的生活甜甜的》。这类亲情启蒙式题目会唤起少年儿童,从生活中亲人日常的所作所为中,提取美好记忆,让心灵沐浴在幸福的亲情之中。
有很多教师朋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无以数计的好习作。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有许多老师不再将自己放在学生的对面,放在严肃地“教”你写作的位置上,而是努力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尊重孩子们的童心童语,体谅他们成长中层层脱胎的不易,鼓励他们大胆地写出自己各式各样的与人相处的经历。笔者看到过许多可爱的练笔,篇幅限制,不便全文展示,仅择其要稍作介绍,与大家分享具有现代特色的儿童心声。
人与人相处,常会有聚有散,老师出题:《告别》《聚会》,学生一定不会无话可说。果然,材料丰富,有出乎意料的作品。
一位叫陈杞越的小朋友,写一位深受学生敬爱的、美丽又温柔的英语老师,在课堂里向全体学生告别,说自己要回家做全职主妇了,学校工作实在太忙,家里人不理解。她在教室里眼泪长流,向学生说对不起。学生没想到老师会有这样的困难和举止,也跟着哭起来。
这件师生别离事件肯定在情绪上给了杞越很大的冲击。所以她用并不十分流畅的文字记录了这个故事。当老师在称赞她习作材料找得特好,而文字表达欠佳,要注重平时多多阅读积累,以后有机会把好材料写成好文章时,她表示欣然接受。
一位叫马思源的小朋友,长得小小巧巧,文章却显得成熟。她写了与她特亲的爷爷去世的事。开头就用了这样的句子:生离死别是人生都难免的体验。这让批作文的老师也不免肃然起敬。下文更应引起成人对于死亡教育的思考。她说家里人都对她说,爷爷睡着了,将来会回来的。其实她心里知道去世是什么意思。但为了向家人表示乐观,所以她不哭。晚上,她真想蒙在被子里大哭一场,想到要乐观,仍然忍住不哭。文章结尾仍在喊,我永远感谢爷爷,记得爷爷,但乐观的人,不能哭。
批改作文的老师也读得心里难受,举笔与之谈心:你应当告诉家长,你理解死亡的含义,咱们不要憋着,可以哭。哭完了,还是可以乐观的,因为爷爷活在你的心中。
另一位叫李家凝的小朋友,人长得高大,也是个率真的宝贝儿。她写的是参加姑姑婚礼的聚会。姑姑在婚礼上的三套漂亮的婚纱让她十分羡慕,竟然提出让姑姑送给她。可见得这孩子平时在长辈中的得宠程度,什么都敢要。没想到姑姑不同意,她就退而求其次,要求穿一穿试试。于是一套套试穿,亲身体会到婚纱的轻柔和绵长。边上的大伯助兴地给她拍婚纱照,每穿一套拍好几张,最后一张,是她踩在裙摆上仰面摔了一跤的特色照。大伯还把这批婚纱照发在QQ网上。
可以想见,当时这家人老老少少在婚礼余兴上的热闹喜庆的场景。批作文的老师在分享之余给家凝提出建议:把这篇习作,也发到网上,为那批婚纱照配文。家凝茅塞顿开般郑重地点点头,表示采纳。
这种题目不怕雷同,多多益善。但要求学生写作的内容不可重复,今天写这个故事,明天写那个故事。特别不要在刚开始写作文时,为了考试教学生用一套材料应付各种题目的事,这种做法对学生发现生活的眼力形成有毒有害。
引导小学生
懂得感恩和关爱
老师要通过对话和评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时写时新,常写常异。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感恩亲人,关爱家人,和睦亲情,同情、友爱周围人上去。多练笔,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的培养是其中必有之义。让学生在生活中健康成长,在成长中多多记录。养成习惯之后,目力会敏锐,笔力会强劲,写作素材的矿藏不再深埋,成为唾手可得的裸矿。可以俯拾皆是,可以信手拈来,可以左右逢源。有很多例子成为笔者宝贵的记忆。
有一个叫杨婉莹的小女孩,一篇接一篇写妈妈,意识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妈妈会在不同的场合,让她在生活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本领,对妈妈的钦佩之情欣然流露。
有一篇写雷雨之夜的小文,在她的同类文章中有了突破,显出了质量上的跳跃性进步:晚上一个人睡觉,突下雷雨,她有些害怕。可又故作勇敢,用假装到厨房去找牛奶喝的行为,来掩饰紧张、恐惧的心情。没想到妈妈也正在自己的卧室里,关注着她的动静,在她喝牛奶时,微笑着安慰她说,放心去睡觉,家中很安全。这个小故事又一次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在培养她的独立精神。也让老师佩服家长的用心和教育智慧,同时也佩服孩子敏锐“发现”的眼光。因此记忆犹新。
吴昱琪小朋友,也是在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抚育下成长的孩子,他有好几篇文章写到奶奶、外婆对他的养育和关爱的故事。孩子很懂事,很领情。老师偶尔知道他要过十岁生日了,两大家要大聚会了,建议他在聚会上添一个读作文的节目,隆重地向奶奶和外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随着孩子的成长,参与生活程度的增强。他最近发现外婆常常郁郁寡欢,有些迹象令他十分担忧,他把看到的情形和自己的内心感觉细致地记录和描述下来,引起了老师的警觉,老师联系了昱琪的妈妈,请他们重视老人的精神康复。
孩子们就是这样,在他人的关爱中长大,获得了饱满的精神营养;在长大中学会了关爱他人,将精神通过笔墨营养他人。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