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漫无边际、自由自在的游荡,像一首轻松舒缓的无标题音乐。
朋友小庄,与妻子结婚前,常常为约会的“节目”费脑筋。逛马路、看电影有些老套,吃饭、喝咖啡没啥新意,安排“节目”成了小小的难题。一天,他忽发奇想,开着自驾车,带女友漫无目的地到了郊外。清香沁脾的油菜花,炊烟袅袅的农舍,鱼欢鸭闹的池塘,田埂上追逐嬉戏的村童……像一幅幅充满了乡村风情的画卷,令他们兴味盎然。小庄频频停车,为兴高采烈的女友一次次摁下手机相机快门。在一条小马路的尽头,车被逼进了一条更窄的乡间道,行驶片刻,忽见右首有座微型的木门楼,拐进去“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片小树林的尽头,有爿古雅精致的小饭店。走过摆设玲珑的院落,寻一间小包房,坐定在临河的木窗前,要一壶新茶,点几样土菜,恍然成了桃花源中人。女友成为娘子后,小庄“显摆”恋爱经历时,提起这种信马由缰的郊游,令旁边的小青年张大了嘴巴好生羡慕。
在节奏紧凑、按部就班的生活里,有时稍微挣脱一下习惯的束缚,随心所欲地轻松自在一回,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其实还潜藏着许多鲜活的生气与诗意,甚至还能在漫不经心之中有所发现和惊喜呢!
鄙人从事城区媒体工作,这固然需要围绕中心,关注热点,有不少“规定动作”,但因休息天在家“宅”不住,过去常喜欢背着相机,揣着采访本四处走马观花,居然碰到过不少可遇不可求的报道题材。城乡接合部那些简陋破败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曾经一次次拨动我的心弦,促使我对《身边的希望工程》关注了许多年。同样,描写外来菜农生存状态的《菇棚人家》,反映庙会、展销会的《漂泊的摆摊人》等通讯或特写,也是在瞎打瞎撞中获得的题材。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新泾镇申家宅《离开了田畦的农民》,不弃老本行,到嘉定黄渡租赁土地,继续为城市“菜篮子”作贡献,成为《乘车上工的农民》。该故事曾以不同体裁发表在《新民晚报》和《文汇报》,其独特的题材,居然是与朋友到乡间垂钓时,耳闻后随机采访得来的。
当然,为了效率和目标,许多事情是离不开计划与安排的,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是必须不折不扣做好的“规定动作”。而有些事情的精心安排,则是出于客观条件下的无奈,而非我们的本愿。比方说有组织的旅游,我们仿佛是在定时定点、步履匆匆地完成着一个个既定的“任务”。这种感觉,与闲云野鹤式的漫游相去甚远。再譬如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周密而紧凑的程序安排,往往冲击了我们的从容与畅言。近闻,上海人的生活节奏与压力,在国内名列前茅。我想,一座重量级的城市,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肩负着强国富民的更多使命。同时,她又是一台周密复杂的大“机器”,运转有序是她的生命。因而,作为大“机器”中的“细胞”,我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承受的压力相对大一些,乃属正常。我们需要的是自我调节,让生活变得有张有弛。在这方面,有条件时,“安排”一点情节模糊的“无标题音乐”,对身心健康应是有益的。
同样道理,要想活得轻松和谐,我们还可以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与“无标题音乐”作作伴的。譬如,如今的孩子找对象,还是要讲点机缘和眼缘,如果做家长的拿自己的“框框”去“套”未来“毛脚”,那你试试看,“套”来的很可能是烦恼!甚至请人吃饭,如果你要想饭桌上东拉西扯大家开心,那么最好也要注意点“狐朋狗友”的“搭配”呢,
而且细致点的话还可兼顾一下吃客的性格、情商与道行深浅,否则,饭局容易变成某某专题研讨会或“大腕”的独角戏,令酒菜无味。有次,鄙人请过去一起玩摄影的一帮老友聚聚,环境很雅,美酒佳肴,谁知这帮老兄丝毫不解“风情”,不叙旧不聊天,自始至终拔直了喉咙,翻来倒去谈照片,好没劲!早已过了“发烧期”的鄙人,坐那儿枯燥难耐,心里说早知如此,开个专题会得了,给他们喝什么马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