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恩《收获》
叶兆言
  叶兆言

  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开始接触到《收获》,那时候正读初中,文化大革命。假期去北京,偌大一个四合院,只有祖父,大伯母,大嫂,还有个五六岁的小侄女。其他的人都下乡了,或者知青或者干校。我照例到处找书看,除了胡乱看书还能干什么呢。其实要说看书,南京家里的书更多,先是被造反派没收了,后来又退还,父亲不让看,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偷看。

  北京的家里不会拦着我看书,在电视机下面柜子里,我发现了一大叠《收获》。为什么如获至宝,现在也想不明白,反正到手便乱翻。印象最深的是长篇《迎春花》,中篇《辛俊地》,长诗《丁佑君》。为什么记住这几篇,也说不清楚,只记得当时喜欢,因为喜欢,看了就能记住。

  很快我的注意力都被外国小说吸引了,美国作家法国作家俄国作家,有太多更好的作品可以看。事实上,以后的十多年,《收获》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年轻人总是容易狂妄,到八十年代初,我开始学习写小说,所谓写,也就是凑凑文学的热闹。我对当时的中国文学作品基本不看,虽然开始写作,却一点也没想过真会当作家。读本科读研究生,看了很多书,也写了不少小说,对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直稀里糊涂。

  我自以为是地向很多省级刊物投稿,或许父亲在《雨花》编辑部的关系,或许写的大都是短篇,差不多所有省级文学刊物都投过稿,也都退过稿。《收获》太厚重了,我以为它只发中篇和长篇。渐渐地,退稿习以为常,1985年8月,写完《五月的黄昏》,这已是我的第三个中篇,还有一部长篇手稿,还有十多个短篇,都发表不了。

  《五月的黄昏》在一家刊物压了整整一年,因为没很快退回,一直觉得有可能发表出来。我注意着报纸上的广告目录,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经历了一连串的退稿,文学信心大打折扣,我再也不是那个狂妄无知的文学青年,受周围人影响,对当代文坛不再陌生,对《收获》在当代文坛上的显赫地位也有所了解,因此《钟山》杂志的编辑沈乔生拔刀相助,帮忙将《五月的黄昏》推荐给肖元敏时,我几乎不敢抱任何希望。

  没想到很快有了回应,没想到这中篇完稿将近两年之际,会在《收获》上发表。我无法描述当时的激动,这真是太意外。我的好运气开始了,从此成为《收获》的作者,成为它庞大阵容中一名成员。记得有次记者采访,问起与《收获》的关系,我竟然一时语塞,从何说起呢,有太多的话可以说,有太多的感激想表达。

  首先要感谢责任编辑肖元敏,当然还要感谢主编李小林。过去这么多年,《收获》是我发表作品最多的刊物,它是我的福地,是我生命中的贵刊。《收获》总会让我有种家一样的亲切,过分套近乎或许不妥,说肖元敏和李小林对我非常关照,说程永新是自己的好哥们,说认识和熟悉很多编辑部同仁,绝对不是虚言。很显然,每个作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两个非常重要的刊物,对我来说很简单,《收获》就是。

  《收获》不仅让我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让人在迷惘时,在需要给力的时候,重拾文学信心,它一直在鼓励、鞭策,这也是我必须对它充满感恩的重要原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目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聘留学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 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感受历史的生动和鲜活
感恩《收获》
江南STYLE
医患关系理应和谐
我家的有机虫
“模特儿事件”的历史映像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2感恩《收获》 2012-12-02 2 2012年12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