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末,刘海粟美术馆将要筹办上海美专建校百年纪念活动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得到了美专校友、师生家属和热心人士的关心。校友们对当年求学的经历记忆犹新,令人感动。
著名版画家王琦和赵延年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在上海美专西画系学习的。他们不约而同地讲到,上海美专的系统训练对自己以后的艺术发展的影响。赵延年说刘狮和陈盛铎两位先生给予他严谨的素描训练,培养了良好的造型能力,他甚至能清晰地记起刘狮教木炭画时提出“木炭要磨很尖,一根线都不能错”的严格要求。这些为其奠定了基础,在艺术上影响了他一生。从我们现在可见到的陈盛铎留藏的赵延年在校期间素描习作《莫里哀》中可见一斑。王琦印象最深的,当时的上海美专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大特点是,它是一所开放型的全方位的学校,学术的空气非常浓厚,在那里学习可以自由发展艺术个性,不受拘束。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具有强大的师资,中国画系、西画系、音乐系各科都有许多名师执教。除了绘画技艺方面的训练,大量艺术思想的吸纳也是从上海美专的理论课堂和图书馆里得来的。作为版画家,虽然王琦的木刻生涯并未在美专开始,但成就他艺术的基础确是在上海美专时打下的。在搜集上海美专百年纪念展展品的过程中也有幸见到了王琦当年在校时的素描作业,耄耋之年能再次见到自己十几岁时的画作王琦本人也激动不已。
上海美专培养的艺术人才是多元化的,还有许多在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电影史乃至音乐史上著名的人物都出自该校,不胜枚举。后来在电影和摄影界颇负盛名的许幸之和吴印咸也是当年的上海美专校友,这两位的亲属向我们忆述了父辈当年一同求学、结谊的情形。许幸之与吴印咸是终生的好友,他在上海美专的时候,吴印咸跟他是同学,高他两级。许幸之在上海美专受教于王济远、汪亚尘,他说自己的人体习作作为范画陈列于学校展厅,可见其当时的绘画水平已有一定高度。吴印咸摄影审美的基础与其在上海美专接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不无关系,并且学校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开阔了他的眼界,求学期间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后来两人纷纷投身电影,许幸之导演、吴印咸担任摄影合作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反映抗日题材的故事片《风云儿女》。家喻户晓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和珠影创办人、著名导演王为一早年也同在上海美专学习绘画,当时美专的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得十分活跃,他们积极参与了美专剧社的活动。
有意思的是上海美专的师友不仅多元,且有传承,比如电影《夜半歌声》的导演马徐维邦及其子马承镳先后在上海美专求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明日介绍1926年中国画首次亮相世博会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