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雨雪阴冷,使得江南采暖供热问题再次浮出“冰层”,成为舆论焦点。现在几乎妇孺皆知,寒冬时节,江南的日子远不如北国那么好过,这边是家家冷得似冰窟,那端则是户户暖意融融赛春日。多少年来,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以及由此衍生的“北方比南方寒冷”的观念,和在此观念下产生的城建方略、政策举措等,显然严重脱离现实,疏离百姓意愿,背离惠民原则了。
那么,是否应该如北方城市那样,采取集中供暖的模式,解决江南的冬日取暖矛盾?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洪卫则以科学态度、专业眼光,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眼下与其争论是否集中“供”暖,不如先考虑如何“保”暖。因为,“保暖”是“供暖”的前提。
此言极是,深以为然。
去年第一次在隆冬季节到加拿大,行前好些朋友担心我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而我们也唯恐挨冻,里里外外地添置了厚厚的冬衣,裹得严严实实。一到女儿住的公寓就赶紧开暖气。结果发现,屋里并不似想象中那么冷,即便户外零下十几摄氏度,不开暖气也比在上海惬意得多。因此,冬日里我们在屋里几乎从不开空调。起先有些奇怪,后来明白了是人家的建筑材料保暖性强,建筑物犹如包裹着密实外套,抵御着寒气侵入。
据了解,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认知度的提升,加拿大政府致力于发展“健康住宅”,积极研究和推广“健康住宅”,开展住房设计和技术创新,鼓励研究人员、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有兴趣的团体,不断探索推动经济环保型房屋的设计和技术发展,其中就包括建筑物的保温性能、采暖、制冷和通风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等。为此,一方面对建筑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实行评估制度,一方面制定建筑规范,供各省结合实际对范本进行修改补充后实施。由于评估与规范的社会参与度高,推广和施行便有扎实基础,成效就比较明显。
反观我们的江南,据说国家及地方建筑部门早就颁布了相关法规,对于新建筑的建材、保温标准等有具体的规范和要求,但长期以来却形同虚设,致使绝大多数民居保温功能低下,无论冷气还是暖气都难以维持长久。难怪即使在家里开足空调,夏天体感不够凉,冬天则老觉得寒气袭人。由此可见,“与其争供暖,不如先保暖”的观点,的确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不然,别说集中供热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即便家用空调也是事倍功半,白白耗费宝贵能源。
既然如此,是否应该赶紧思考起来、设计起来、行动起来,以科学精神因地制宜地回应民意、制定对策、采取举措,比如在新建筑上普遍而严格地执行节能环保的标准,在老建筑上尽可能地添加适用的保温设施,让居民采暖有道、备感温馨。要不然,再过若干年,不仅集中供热仍是一种盲目而无效的呼吁,而居民的“喊冷怕热”也依然如故,于是深陷抱怨不已、争论不休却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