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很热情
在记者采访的几家戏曲院团中,上海越剧院在乡镇农村的演出最少,但也大概占到全年演出的三分之一。沪剧方面,无论是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还是民营的文慧沪剧团,在城乡基层的演出都超过三分之二,文慧沪剧团更是达到了九成左右。上海淮剧团一年的演出也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农村和社区。虽然沪剧和淮剧绝大部分的下乡下基层演出都是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但观众的需求也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上海沪剧院邵智星副院长告诉记者,沪剧作为上海本土的戏曲剧种在农村拥有很大的观众群,有时沪剧院下午去演出,村民们上午就坐满了。上海越剧院李莉院长说,他们有一次在浙江演出,现场观众多到当地出动了200多名保安和警察来维持秩序。宝山沪剧团的新创剧目《挑山女人》去年十月底问世以来,已经在宝山区基层演出近30场,场场爆满。而这样的场景在市区正规剧场的商业演出中已经太难看到了。
演员也起劲
乡村基层的观众群虽然比城市里要多得多,但演出的条件却也要差得多。李莉说,他们在乡镇农村的大部分演出都是在空地上搭台,这几年条件好一些了,上面会有一个遮雪挡雨的顶棚,当然根本不可能有空调,冬天演出有时演员不得不在服装里贴上暖宝宝来取暖。沪郊的演出条件虽然稍好一些,但大部分情况下依然也很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中演出,演员又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坦言,自己曾经蛮抵触的,但是在基层演出多了渐渐地改变了看法。“演员对演出环境肯定有要求,但更大的环境是受众。”华雯说在乡村社区演出,观众的热情会令演员很兴奋,“观众要看,演员就很带劲,环境再差也开心。相反,如果下面没几个人,场地再好,演员也没劲的。”有些演员虽然觉得农村的露天舞台对表演有影响,但对于观众的热情却都是众口一词地称赞。
剧团有无奈
不过对于大量的下乡下基层演出,剧团的心情却有些矛盾。一方面相对城市里有限的演出市场和观众群而言,乡村社区观众的大量需求弥足珍贵。同时,绝大部分下乡下基层演出不是政府购买就是邀请方全包,也让剧团少了票房的压力。不过另外一方面,乡村基层的演出条件十分有限,很难让舞美、灯光、布景等有一个较完美的呈现,有时甚至连音响效果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观众对于剧目的欣赏选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使得院团在把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演出场次放在下乡下基层时,难免包含着一些“为了生存”的无奈。
地方戏曲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并在都市的文化氛围中成熟完善。如今随着戏曲艺术在城市演出市场的边缘化,很多戏曲院团不得不返身回到乡村去寻找市场、寻找观众。这样的尴尬不仅仅存在于上海的这些地方戏曲剧团,事实上包括豫剧、秦腔等影响力较大的地方戏曲在内,几乎各种地方戏曲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有圈内人士表示,戏曲院团和戏曲人之所以有这种尴尬,并非是对农村演出市场的不重视,更多的是对于本剧种生存发展状况的困惑和思考。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