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收藏的民国书刊中,最珍贵的藏品之一,便是《语丝》周刊了。
淘到《语丝》,多亏了杭州书友王宜清君。她是我的责编,听说我爱淘旧书,便打探到了不少杭州的旧书店。我去杭州讲课时,她便带我到了耶稣弄收藏市场,这里是闹市区,市场内拥挤昏暗。在一间狭小的旧书摊里,我在老旧的玻璃书柜中,看到了一大摞《语丝》周刊!
凡是学过一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语丝》是五四以后,由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发起撰稿的著名的综合性文学期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能够看见原件已属不易,现在,这么多的《语丝》穿越历史的风尘,静静地展示在我的眼前。我开始心跳加快了。
书摊老板余先生眼镜下滑到鼻翼,抬眼审视打量着我,说,这是老书,很贵的!我笑笑,老先生,我就是冲着老书而来的。
好大一摞《语丝》。各种版本的都有。来不及细数有多少本。但是,只需一本,就让我的心狂跳了:那是《语丝》第一期,创刊号!
好大一摞《语丝》。许多本都已经脱线了,发黄了,发脆了。余先生拿出来的时候,脆脆的纸屑纷纷扬扬,落了下来。我扫了扫纸屑,请余先生开个价。你都要?我都要。余先生从下滑的眼镜中抬眼望着我,伸出两个手指头。两千。好的。成交。
那一夜,我将《语丝》铺了一床。床上当然铺上了报纸。杭州的秋夜很静。空气中有潮潮的水腥气。我躺在床上翻看着《语丝》,在陈旧的书香中,梦回当年。
说起《语丝》,恐怕先得说说孙伏园。这位民国初期被称为“副刊大王”的大胡子,当时正在主编著名的《晨报》副刊。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经他手在副刊上发表的。1924年的北京,风风雨雨传闻的,都是徐志摩疯狂追林徽因的故事。待到林徽因与梁思成双双赴欧,失落的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首感伤的诗。鲁迅看不得这些无病呻吟,写了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予以调侃,寄给孙伏园。结果,《晨报》新来的总编辑是徐志摩的粉丝,没跟孙伏园打招呼,就将鲁迅的打油诗给撤了下来。孙伏园大怒,于是愤而辞职。鲁迅见自己连累了孙伏园,心中不安。当闲不住的孙伏园提出想约朋友自己办一份杂志时,他立即表示大力支持。
1924年11月2日,是个星期天。孙伏园约了周作人、钱玄同、顾颉刚、李小峰等朋友,在北京的东安市场一个豆食店里聚会。大家商议,办一个周刊,共同撰稿,费用共摊,每人每月八元。那天鲁迅未到,但是也捐十元,以资创刊。刊名得来也有趣,大家商议刊名的时候,从顾颉刚带来的一本书中,随手翻看到“语丝”二字,均认为有趣,于是,这本周刊的刊名,就叫了《语丝》。
1924年11月17日,《语丝》在北京创刊。我收藏的《语丝》,从第一期创刊号起,一直到第五卷的前期,涵盖了《语丝》发展的全部历程,数量近200期,包涵了《语丝》的各种版本。对于旧书收藏者来说,自然是宝贝一般的。岂止是淘书,简直是淘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