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这一合作的孙惠柱教授向记者透露了来龙去脉。经常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哈佛大学,创建三四百年来从未开设过戏剧系。前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院长罗伯特·布鲁斯坦到哈佛大学当教授后,把哈佛附近的一家著名剧院——美国轮演剧院纳入哈佛大学。如此,哈佛学生也有机会学习戏剧,但因为没有硕士点,所以学分换不来文凭。因此,有志于获得艺术硕士文凭的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生,就要选择有硕士点的高校深造。
为解决文凭问题,哈佛大学附属剧院首先想到了向莫斯科戏剧学院“借”MFA。因为戏剧表演的最主流派别,也是如今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采用的表演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由俄罗斯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创的。注重写实、十分能感染人的“斯坦尼”与注重“间离”的“布莱希特体系”是西方戏剧理论界公认的“表演两大流派”。布莱希特是德国人。哈佛大学附属剧院觉得自身与欧洲有文化雷同之处,所以,他们把眼光转向亚洲。而中国戏曲表演以其与欧美完全不同的写意风格,被称为“梅兰芳体系”,在1930年梅兰芳访美时得到欧美戏剧界的高度瞩目。兼任纽约《戏剧评论》联盟编辑的孙惠柱说,除了斯坦尼之外,20世纪的每一位欧美戏剧大师无一例外地着迷于东方传统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
哈佛大学知道上戏,主要源于去年寒假起联合耶鲁大学、布朗大学等一批美国名校开办“冬季学院”,短期学习中国戏曲课程。孙惠柱教授同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总部”落在上戏。他表示,拥有戏曲学院的上戏十分吸引美国戏剧人。
孙惠柱以眼下已经确定的上戏“借”MFA文凭给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例子解释与哈佛大学的合作模式:英国学生2013年在伦敦上学,2014年在上戏学一年,2015年再回英,2016年写论文、做毕业剧目并拿学位。
“其实,哈佛大学附属剧院放眼全球后,选择中国,选择上海,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发展了,不少老外都来寻求‘中国梦’。”孙惠柱最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