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长宁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格外热闹。不少热心病友拿着报纸来到孟祥瑞床边,跟他聊天,鼓励他早日战胜病魔,和妈妈一起回家过年。孟祥瑞可能并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但熊女士说,儿子可以感受到这些温柔而坚定的眼神。“他喜欢人多,这样热闹。”
下午3时许,一位女士抱着一款呼吸机走进病房,“我也是一位母亲,看完你的故事很有感动。这是我闲置的机器,希望对你儿子有用……”女士放下机器就想走,任凭熊女士怎么问,都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住址。经医生确认,这台机器虽然并不完全适合孟祥瑞的病情,但在紧急关头,还是可以救他一命。
下午4时,第一笔捐款送到了熊女士的手中。拿着沉甸甸的2万元,熊女士一度哽咽。“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捐出这笔钱的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说,看到了《新民晚报》的报道,十分同情这对母子,希望这笔钱可以帮助他们买呼吸机或改善生活。“我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后辈做个榜样,告诉他们要行善积德。”
智障儿子的遭遇令人感叹,伟大的母爱令人肃然起敬。多名读者致电本报称,自己家中有闲置的机器,若能供孟祥瑞使用,愿意赠送。还有读者提出,家里没有现成的机器,但愿意出一份绵薄之力,帮助“胖弟弟”渡过难关。这样的来电还有很多,尽管智障儿子尚未得到最匹配的机器,但这一股股爱的暖流汇聚在母亲熊女士的心头,驱散了冬天的严寒。
熊女士说,真没想到,儿子的遭遇牵动了那么多市民的心。昨天下午,居委会送来了一张帆布折叠椅,热心病友送来了水果。“世上好人太多了!”她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孟祥瑞一直得到武警上海总队长宁支队的结对帮助,支队也在想办法,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等儿子物色到了最合适的呼吸机,就能长期在家养病了,再也不需要每天住在医院吸氧了。“最要感谢的还是《新民晚报》和热心读者,是你们给了我和儿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