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网友的这对伙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昨天来到浦东芳华路,在一个两平方米大小的修车摊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老黄。
故事要从30年前说起。当时,老黄因情感纠葛错手杀人,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2006年,他获减刑,从远在安徽的监狱回到上海。走出高墙,老黄很不适应:“我不会打手机,不会用电脑,甚至连电视也不会看了。对比有车有房的同龄人,心中很失落。”
更让他难过的是,父母不愿接纳杀人犯儿子,兄弟也担心他的突然出现会导致入住多年的动迁补偿房被瓜分,他和家人矛盾重重。无依无靠,他只能频频到原籍的街道办事处讨要生活补助,那段日子过得十分灰暗。
这时,世纪广场派出所民警费伟强和他结起对子。费伟强首先找到老黄家,几次三番上门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终于让父母重新接纳了回头的浪子。紧接着,他又四处张罗,解决老黄的户口问题。
最让老黄意外的是,费伟强还多方打听到,老黄符合动迁政策,应该得到一笔动迁补偿款。费伟强从档案室里搬出堆积如山的手写材料,一本本翻开,终于找出尘封多年的户籍材料,借此为老黄申领到一笔补偿款。2007年老黄拿到补偿款的那一刻,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回忆当初的情况,他至今仍很感慨:“我出狱时,矫正社工说大家会帮助我回归社会,我以为是空谈,内心有点不屑。一直到看到费警官为了我的事情四处奔走,我才意识到,人们是真心诚意在帮助我,老费在兑现帮我重新生活的承诺。”
为了生活,老黄做过保安、保洁工,卖过水果,回收过废旧电池,忙个不停,却始终找不到方向。费伟强除了经常接济老黄,更想到要让老黄掌握一门管用的手艺:“技多不压身,学修鞋怎么样?”
费伟强找到一个老鞋匠,让老黄拜师学艺。出师后,老黄在居民区门口摆了个摊位,又陆续学会修伞、换拉链、改裤脚,居民有小修小补都会找到他,“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老黄的摊位上有一个小小的雨篷遮风挡雨,在他心里,同样有一个遮风挡雨的雨篷,这就是“大哥”费伟强。如今的他,不仅自食其力,还能感恩回报——挣到第一笔工资,他主动捐给花木敬老院;街道和居委举办各种活动,他踊跃参加;父亲中风瘫痪,他床前尽孝……他说:“如今,我已经能走好未来的路了,但是,不会忘记曾经有一双手一路搀扶。”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