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纳鞋底
袁晓赫
  袁晓赫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江西农村,老表下田打赤脚,上山穿草鞋,只有走亲戚访朋友时才穿自制的布鞋。当时没有塑料、橡胶的鞋底,鞋底全靠娘婆、客娘一针一线纳出来。

  手工纳鞋底是个工夫活,非常辛苦。年头到年尾,农村娘婆、客娘在家也好,串门也好,都是边说话,边纳鞋底,几乎是手不离鞋底的。甚至下田干活,也捎着鞋底子,趁歇工的时候,纳上几针。

  别看是一双小小的鞋底,若要纳得平整扎实,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光原料和工具就要十几样:麻绳、旧布、浆糊、鞋样、剪刀、锥子、顶针箍、针拔、拉线棒等等。

  种上几垄黄麻,收割回家后,浸在水塘里沤上一个多月,使之软化,然后褪下表皮风干,用梳子反复梳成一缕缕的麻线,再把麻线捻成麻绳,麻绳要捻得细匀,如果粗细不一,是没法用的。

  准备好麻绳后,开始剪鞋底。鞋底是用旧布做的,平日里把家里穿破的旧衣物积攒起来,剪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布铺满整张纸,刷一层浆糊,再铺一层破布,重复几遍,糊有五六层了,就拿到太阳底下去晒。晒干了,就可以做鞋底的坯子了。然后描绘出“鞋样子”,将晒干的布坯子“照葫芦画瓢”,剪成鞋底的形状,用布条沿边,用浆糊把五六层的鞋坯子粘在一起,再把粘好的鞋底用一块完整的好布“包装”,使其“里面一包草,外面溜溜光”,这样,就可以纳针了。

  最难的要数纳针了。“包装”好的鞋底足足超过5厘米厚,鞋底上针脚缜密,一个鞋底上有近400个针脚,需要来回贯穿近800次,按老表说法,一只鞋底上能摆开多少粒芝麻,就要纳多少针。因为鞋底很难扎透,往往要在右手的食指上套上金属的顶针配合扎针,而且锥子、针拔、拉线棒等都要“上阵”,是一项劳累的臂力、手力和眼力活。纳鞋底开始时一般先在鞋底外围纳上两三圈,谓之“外围”,然后由上而下走平行线,谓之 “叠墙”。纳到最后几十针,就要打“攻坚战”了,鞋底已变成十分坚硬,每一针每一锥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江西农村的娘婆、客娘,除了纳鞋底,还会在空闲的时候做鞋垫,那鞋垫面都绣上小巧玲珑的花纹。总希望自己的男人、孩儿穿着自己亲手做的新鞋,再垫上自己亲手做的鞋垫,让自己一朵朵小巧玲珑的心花牢牢地印在他们的心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观点
   第A03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4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7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艺评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明月二三事
纳鞋底
对不起哦,台湾“雷锋”
守成是使用 应用即创造
爱让人年轻
书法
宋庆龄与“内史第”
挖城墙忆旧
我的一套《古文观止》
十日谈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纳鞋底 2013-02-02 2 2013年02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