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新民环球/论坛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李伟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李伟建
     
2013年02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叙利亚局势或有微妙变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李伟建
李伟健
  为期3天的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3日闭幕。此次会议将叙利亚危机作为主要议题之一,美国副总统拜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伊朗外长萨利希、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领导人哈提卜等叙利亚问题相关各方都出席会议。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对此次会议反映出的叙利亚局势最新发展作一解读。

  1慕尼黑会议开启新一轮外交努力

  问: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讨论叙利亚局势的背景与意义如何?

  答: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一直有人在预测巴沙尔政权倒台的日子。2011年10月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被推翻之后,更有许多人断言巴沙尔来日无多,认定其撑不到年底。然而,虽然去年起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在外部势力支持下加大了攻势,却始终未能改变战场上的僵持态势,后期叙利亚政府军甚至还开始占据主动。这样的结果让很多人想不通,但事实就是这样,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你信,还是不信,巴沙尔政权就在那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因为根本看不到出路,拖下去只会造成更大人道主义灾难。根据联合国相关数据,迄今已有6万多叙利亚人在冲突中丧生,数十万人逃到周边国家避难。在这种情况下,近期国际社会要求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呼声逐渐升高。

  去年12月27日,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全国联盟)在伊斯坦布尔举行记者会,表示愿意接受一切政治途径解决叙利亚危机。今年1月6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向全国发表演讲,提出通过全国对话政治解决当前危机的倡议,虽然遭到反对派拒绝,但受到了许多叙利亚人欢迎和支持,并在国际上以及叙利亚一些反对派中产生了一定影响。1月29日,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卜拉希米再次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向安理会提交报告,此前卜拉希米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政治解决是唯一的选择。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刚刚闭幕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也首次把叙利亚危机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慕尼黑安全会议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安全论坛之一,是各国交流安全政策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观察世界主要国家安全政策走向的风向标。以往各届会议讨论的大多是全球性安全问题,此次会议将叙利亚危机作为主要议题之一,被普遍认为是国际社会为结束叙利亚内战而开启的新一轮外交努力。更重要的是,美国副总统拜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伊朗外长萨利希、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领导人哈提卜等叙利亚问题相关各方都出席会议,也被认为是给有关各方就如何缩小分歧展开对话提供的一次新机会。

  2美俄立场存在严重分歧不是秘密

  问: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是否有变?分歧是否缩小?

  答:从美国副总统拜登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本次会议上的表态看,美俄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并无明显变化,在关键问题上双方分歧依旧。拜登在发言时公开表示,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并非“秘密”。

  美国坚持巴沙尔必须下台。拜登说,美国认定巴沙尔不再适合领导叙利亚民众,因此“必须走人”,美国将继续和其他盟友一起协助加强叙利亚反对派的力量,让叙利亚反对派更包容、更团结、更强大。拜登表示,美国已向叙利亚反对派提供超过5000万美元援助,叙利亚反对派可以继续把美国看作伙伴。

  俄罗斯则明确表示继续支持叙利亚政府,反对没有联合国授权的外部武力干涉和“随意”的单方面制裁。拉夫罗夫说,俄罗斯不支持在外国空中力量保护下建立人道主义走廊,不接受以军事手段结束叙利亚内战,因为那意味着复制“利比亚模式”。他表示:“应该放弃从外部进行暴力干预,同时应该同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做斗争。”

  笔者认为,拜登的讲话代表了美国的一贯立场,但今天听来,这样的立场既不合时宜,恐怕也难以持续。所谓不合时宜,是说中东动荡两年多来,外部势力强行推动一国“政权更替”的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造成种种恶果,美国居然可以视而不见,依然固执己见,并且在连美国亲自出面拼凑起来的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都准备同巴沙尔政府对话的情况下,依然提出连许多美国人都觉得无法实现的先决条件,让人不禁要怀疑,口口声声要解救叙利亚人道主义危机的美国是否真的在为叙利亚和平尽力?

  美国《时代》周刊近期载文指出,巴沙尔当局不可能接受以下台为目的的和谈,因为反对派并没有办法战胜政府军,近两年的内战也没能让反对派成为叙利亚人普遍欢迎的一方。虽然美国出面拼凑了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这个联盟拿出了一些看上去不错的温和世俗的和解性纲领,可叙利亚有几个人相信这些?

  很难相信,在一年前甚至几个月前,美国的杂志会发表这样的文章,可见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若坚持固有立场,显然有悖形势的发展,对于刚开始形成的政治解决气氛也只会起破坏作用。

  所谓难以持续,是说如果美国不能实质性在叙利亚问题上加大投入,比如武装叙利亚反对派或直接军事干预,其现有政策立场也难以取得实效。叙利亚反对派能坚持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初期他们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以及土耳其、卡塔尔、沙特等周边国家财力和武器方面的大力支持。但目前,由于一些国家自身种种原因以及担心伊斯兰极端组织势力趁乱壮大,外部援助在减少,直接导致反对派在战场上失去优势。如今,反对派武装人员只能通过骚扰式袭击来攻占一些民用设施,已无力与政府军展开面对面抗衡。全国联盟领导人哈提卜不惜冒犯美国,提出愿与政府对话,虽为形势所迫,其实也是对美国口惠而实不至的援助表达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已经彻底调整他的内阁班子,相对温和的克里取代作风强势的希拉里出任主管外交的国务卿,国防部长也由更熟悉中东事务、且更愿意通过对话解决伊朗等问题的哈格尔担任。这些人事变化无疑也让人们对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有了更多期待。

  3叙利亚反对派退走政治解决途径

  问:叙利亚反对派首次与俄罗斯和伊朗直接会谈有何成果和意义?以色列空袭叙利亚是否会为局势发展增添变数?

  答:仅在2个多月前,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还对伊朗邀请其参加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叙利亚全国对话会议不屑一顾,去年底又一口拒绝了俄罗斯的谈判邀请。现在他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主动要求与俄罗斯和伊朗外长会晤,既有象征意义,更有现实需要。

  叙利亚反对派态度的急剧变化首先反映出一个事实:叙利亚国内形势似乎越来越对巴沙尔政权有利,而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其次,也反映出叙利亚反对派对美国等外部干预势力是否会一如既往甚至更大力度予以支持、自身在外部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能否坚持以现有方式实现推翻政权的目标越来越缺乏信心和耐心。全国联盟主席哈提卜日前接受沙特阿拉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在相关国家都还没解决叙利亚问题的设想和方案的情况下,“叙利亚民众只能自我拯救”。他表示,目前反对派已经达成一致,为了避免持续流血才提出政治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结果必然是现政府下台。

  笔者以为,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避免持续流血是包括中国、俄罗斯和前特使安南在内的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和有识之士早就提出来的,而正是叙利亚反对派一味听信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部分各有私心的周边国家挑唆煽动,不惜牺牲数万叙利亚平民生命,试图以武力颠覆政权,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惨痛的教训,加之越来越于己不利的形势所迫,才让叙利亚反对派中一些人开始反省,并愿意尝试政治解决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是政治解决的前景目前并不乐观。一是因为叙利亚反对派依然将巴沙尔下台作为谈判前提,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依然会在这个问题上继续使力,给谈判制造难题。二是因为反对派内部并没有形成共识,已经有人指责哈提卜背叛反对派,那些崇尚武力的“叙利亚自由军”事实上已经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完全捆绑在战场的胜负之上,更何况还有来路不明的各种极端组织和恐怖分子希望乱中取利。三是因为以色列近期对叙利亚空袭,给形势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如果被外部逼到死角,巴沙尔政府或许会就势将以色列拉入叙利亚乱局,从而使支持反对派的美国和阿拉伯国家陷入尴尬,更会使整个中东局势面临失控危险。以色列空袭之后,许多阿拉伯国家已经感到极度不安。

  当然,上述因素也可能促使国际社会加快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步伐,叙利亚反对派也显然感觉到了形势的不利,因此也在积极商讨与政府谈判的底线。最近叙利亚反对派提出,若巴沙尔自行辞职并离开叙利亚,则可以避免接受审判。这被认为是反对派为寻求尽快与政府谈判而作出的新让步。

  4不能误读中国所持积极开放态度

  问:如何解读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积极开放态度?

  答:1月29日,叙利亚问题联合特别代表卜拉希米向安理会递交报告,认为叙利亚问题解决前景黯淡,除非巴沙尔被明确排除在过渡政府之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月30日回应称,任何解决方案,只要为叙利亚各方普遍接受,中国都持积极和开放态度。

  对此国际社会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放弃巴沙尔政府。笔者以为,持这种说法的人要么是对中国的立场根本不了解或不理解,要么是故意曲解和误读。自中东爆发动乱以来,将中国政策立场与所谓独裁政府挂钩一直是西方设置的话语陷阱,其目的一来是将中东动荡定性为“民主与独裁”的斗争,二来是趁势削弱中国在中东的影响。

  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司长陈晓东指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根本出发点,一是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二是维护中东和平稳定,三是维护叙利亚人民根本和长远利益。中国不庇护包括叙利亚政府在内的任何一方,支持叙利亚人民自主选择国家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政治解决方案,只要符合叙利亚人民根本长远利益,能为叙利亚各方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中国都持积极和开放态度。可见,主张政治解决才是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核心,相信中国必将为此继续努力,发挥更积极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2013春运直通车特别报道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春节群文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
   第B04版:休闲/全家乐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叙利亚局势或有微妙变化
阿富汗离和平还有多远?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论坛A23叙利亚局势或有微妙变化 2013-02-08 2 2013年02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