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默诗实验
“抢跑再快也没多大用处,我们小学一年级根本不教数学,学再多算术一点用也没有。”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特级校长张人利一直是小学“零起点”教学的积极践行者。他曾经在二年级做了一次实验,要求学生当场背诵和默写一首约十行字的诗歌,结果最快的人用时9分1秒,最慢的人花了45分钟才默出来,老师按速度和准确率给学生打分排序。三天后,老师再次对同一批学生进行了同一首诗的默写,惊奇地发现上次排在前10名的学生中,竟然有5人掉到了后面。两次默写过后,实验并未停止。一年、两年以后,老师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原先在幼儿园里喜欢背儿歌的孩子,当年第一次默写诗歌的成绩,要好于对诗歌背诵毫无经验的学生,但第二次默写时,则是天生记忆力强的学生成绩要领先许多,而到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当初第二次默写诗歌时反映出的智力因素呈正相关,与有没有在幼儿园里接受过超前学习基本无关。
家长受到误导
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说,家长驱使孩子盲目“抢跑”,是受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然而,这多半不是一个教育口号,而是一个商业广告。叫响这个口号的,是举办特长班、兴趣班的众多教育机构,他们以帮助少年儿童成为杰出人才为幌子,到处宣传“如何赢在起点”,最终成功说服家长们掏腰包。熊丙奇说,教育不是为了追求输赢,而应立足完善每个人,即所谓的要“因材施教”。
然而,当下教育环节中的“抢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仿佛不在幼儿园里识一堆字、会做多少算术题,就会在进入小学后迅速掉队。张人利忧心地说,去年他曾到一所幼儿园给家长做讲座,结果大多数家长竟一致反对他不要“抢跑”的建议,不相信将来小学真会“零起点”关心和教育好每个学生。
“病根”究竟在哪
今年的小升初即将拉开帷幕,已有不少民办初中开始准备接收报名材料。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多次听到了同一种声音。以本市某著名的民办特色外语初中为例,以前该校比较喜欢招收区内两所名牌小学的学生,其中一所是以数学、语文见长,另一所以外语见长,但近两年却对前面一所学校的学生招得越来越少。原因倒不是这所小学的考试质量下降了,而是发现学校太注重应试教育,大运动训练换来“排行榜”,“抢跑”的经历“抢得了一时却抢不了一世”,很多孩子到了初中后反而没有了后劲。
不过,张人利也表示,现在事关“抢跑”或“零起点”,存在找不准“病根”和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拿幼小衔接来说,要强调的不是幼儿园向
小学的衔接,而是必须小学主动衔接幼儿园,按幼儿园的保育大纲,是没有识字、识拼音、做算术题的要求的,那么,小学就必须无条件“零起点”。还有,现在有些示范性高中的实验班、重点大学的创新班,在招生时特别看重学生的竞赛成绩,说白了就是看有没有超前学习。随着从2014年起竞赛成绩被剔除出高考加分,这应当对扭转从小学开始的“抢跑”风,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