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购物网站eBay,对于音乐收藏者而言是一个神奇的天地。很难想象在一个网络电子商务平台里,各种各样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是那样的层出不穷。除了黑胶唱片和海报,某些商铺甚至还拥有李斯特、瓦格纳、拉赫玛尼诺夫的签名、手稿、亲笔信等,当然标价也是居高不下。所以每次我访问e—Bay,都抱着妄自菲薄之心态去查询自己喜爱的音乐家,只求过一下眼瘾,从未奢望能把其中某一件珍贵的“文物”搬回家。
去年初,原本看似无法企及的事有了转变。一次朋友聚会,我听说一本1955年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节目册正在eBay上抛售,而其最大亮点在于其中留下了绝大部分参赛者的亲笔留言及签名,或许全世界只此一本。1955年的“肖赛”,评委阵容强大,如米凯兰杰利、列夫·奥博林、雅可夫·札克、马格达·塔格丽亚费罗、玛格丽特·隆等诸多伟大钢琴家前辈都在其中,还有首位出任“肖赛”评委的中国音乐家马思聪,而那届比赛的第三名又是傅聪。想到这些,更使我感觉有特别的爱国主义价值,渴望收于囊中。
但当我进入网铺,找到节目册,居然标价900美元,顿时心头一紧,不敢下手。后来向朋友取经,才明白那900美元是“一口价”,通常是以起拍价叫卖。我便抱着试试的心情以100美元起价,却被直接拒绝,又经过好几次缓缓攀价,最终以320美元成交。网铺店主西曼,以色列人,以买卖名人真迹及生前物品谋生。在反复确认地址后,这本节目册终于踏上了来上海的旅程。
10天后,终于盼来了这本远道而来的节目册。拆去包装,我像对待“圣物”般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在手里,缓慢地仔细翻阅起来。我注意到,其原先的拥有者是保加利亚女钢琴家艾米·贝哈(EmmyBehar)。对这位女钢琴家,现存资料极少,但借助网络的力量,我还是查到一些。贝哈是法国钢琴泰斗拉扎尔·列维的弟子,曾夺得1948年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钢琴组金奖,又曾在1953年法国隆-蒂博比赛中获第八名,后来颇有名气的日本钢琴家田中希代子在同届比赛中获第四名。两位钢琴同行也一起参加了1955年的“肖赛”,田中希代子挤进第十名,但贝哈未获奖。1960年再战“肖赛”,依然无果,随着连续两届失利,我再也找不到有关贝哈的任何消息了。
因为屡次参加比赛,贝哈有许多机会接触当时的钢琴泰斗以及和她一样参赛的年轻钢琴家。这本节目册上记载了102位参赛者的简历和他们在初赛、复赛、决赛中选定的所有曲目。有68位参赛者在节目册上留下了签名和留言,文字则超过了十多种。其中还包括获得前四名的亚当·哈拉谢维茨、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傅聪和伯纳德·瑞格森。傅聪用中文写道:“我很高兴能够认识你,希望以后我们还能有见面的机会,1955年3月2日,于华沙”。两人或许后来从未再次相逢,但却反映了傅聪当年单纯朴实的意愿。我还注意到在1979年《人民音乐》上被高度评价的卢森堡华裔钢琴家黄顺经也在那届“肖赛”参赛者之列。此外,如今赫赫有名的钢琴家托马斯·瓦萨里(TamasVasary)、彼得·弗朗克尔(PeterFranKl)也是当年青涩的参赛者。这在他们今天的官方简历中并没有记载。去年上海国际大师班上,我还特意给弗朗克尔看他当年在节目册上写下的话,他惊讶地说:“这太难以置信了。那时候我如此年轻。现在一转眼已是老人了。”
的确,1955年“肖赛”上那群曾经憧憬梦想的年轻钢琴家,如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成就为一代大师,有的或已不在人世。而这本节目册,从波兰到保加利亚,又去了以色列,最后在中国的上海落脚,整整历经58个年头,真是物是人非啊。虽然时隔已久,但每当我翻阅这本节目册时,那一代钢琴家在比赛上所留下的点滴痕迹,足以还原他们青春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