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可耻,大概谁都知道,但浪费依然严重。很多人感慨于公款吃喝的浪费,其实他们痛恨的重点是公款,可私款吃喝的浪费呢,我想同样也属于浪费。尤其是婚礼筵席上的浪费,自助餐上的浪费,照样惊人。
我去年一年参加了多次婚礼,筵席的多半菜肴连动都没动一下,那些过去的压桌大菜,除了龙虾被一抢而光外,其他基本扔掉,现在谁还吃四喜丸子、粉蒸肉、走油蹄髈摆上来不过是走走过场,意义也就在于告诉来宾这桌大概值多少钱,有几道菜。
每次吃自助餐,我都会扫一眼周围,发现盘子里干干净净的几近于无。自助餐的大普及,对我们而言,实在属于超前,贫困年代养成的那些“多多益善”、“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囤积意识,使男女老少在随便拿随便吃的饭菜面前,不太可能“吃多少拿多少”,不大可能不吃出“三高”。要想让自助餐回归其本初的节约目的,恐怕还需要几十年的耐心培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年幼的时候,接受的不浪费教育,这首唐诗是首选。那个时代,一说到勤俭就认为是穷苦人的本质,而浪费则是有钱人的专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最早的反浪费的启蒙教育,都遇上了事实的尴尬。
因为劳动辛苦,所以才珍惜,这是我们节约粮食的原因,可是,当农业现代化后,既不必“锄禾日当午”,也不用“汗滴禾下土”时,我们是否就有了浪费的本钱?我曾遇见过几位种粮大户,他们如今还特别希望人们在粮食方面更大方一些,为的是他们可以多出售多赚钱。我周围的一些过去的没钱人,一旦富足起来,你也会发现,他们浪费的本事一点都不示弱,只是从前没有条件浪费罢了。
改革开放之初,李政道的公子李中清在北京与我餐叙,餐桌上不但只有一菜一汤,而且饭后他还要打包,引起餐厅服务员和顾客的集体注目,因为那个时代我们根本没有打包这一说,更何况他还是个被认为有钱的海外华人。后来我们有机会出国了,才发现很多发达的地方,无论有钱没钱,饮食不浪费是社会的共识。一次我去德国,与我们在一起的3位德国青年也和我们一同吃中餐,我们中间的多数都剩下半盘,而德国青年却将最后一粒米也扒拉进嘴里,我们认定他们没吃饱,但他们却十分惊讶于我们居然能将吃干净与没吃饱联系起来。过去我们还总将爱干净与浪费水等同起来,可德国人整洁出了名,节约水也照样出了名,向来都是两不耽误。
真正的节约意识,不必有什么原因,就是一种情怀、一种荣誉,一种美德,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信仰。暴殄天物,古人指责浪费的这句话,正是发自对自然界的那种敬畏心理。而浪费行为,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只有受到众人的鄙视,被社会所轻蔑,才可能被制止。否则,那些惯于浪费的人还自以为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