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器源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时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类型上来区分,可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
康熙以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清宫内廷珐琅作供职,参与指导并烧制画珐琅器,从此,清代画珐琅的生产走上了成熟、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到雍正埋藏,画珐琅器继承并发展了康熙晚期薄、平、光、艳、雅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一样,胎体制作规整,造型轻盈秀丽,而且器型多有创造。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在珐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以黄色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底色之外,并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比较盛行一种以黑色珐琅釉料任,衬托纹饰图案,从而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貌似黑退光漆艺术效果的画珐琅器装饰方法。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庄重的黑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黑漆的光泽亮丽超越康、乾两朝,使用普遍,是此时期的一大特色。
我收藏的这个画珐琅乌木手执壶高16.8厘米,最宽16.4厘米,器底镀金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仿宋体款。此画法工整,粗细均匀,纹饰独特,布局紧凑,圆圈大小整齐划一,盖与器身接合精确,制作精美绝伦。铜胎,乌木盖钮,双层圆冠式盖,与乌木把手以转轴相连,压下按钮即可开启;梨形壶身,壶流自腹面伸出的方向与把手成九十度,流口有镌成浅浮雕式对凤的流盖,矮圈足。壶盖上层黄地饰如意云头纹、转枝花叶,下层黑地绘装饰图案花叶;壶身满绘各种花叶,底白地饰枝叶,此壶的形制和纹饰的式样均与传统的不同,显然是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乌木的把手和盖钮,与明亮的黑釉相呼应,充分地表现出雍正朝画珐琅的时代特色。
此外,执壶的形制与传统不相同,显然是受西洋文化的影响,盖与把手以转轴相连,压下按钮即可开启,兼具实用及装饰的功能为一体,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