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款难得一见的DVD,记录了一场在法兰克福歌剧院上演的音乐会。节目安排并不见有多少新意:上半场是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是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两部协奏曲担任独奏的是同一个人:时年25岁的茱莉亚·菲舍尔。
有人也许会问:会不会搞错?小提琴独奏和钢琴独奏的是同一人?真是闻所未闻。也许有人会用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来证明,因为老罗既是大提琴高手,又能弹钢琴。但他仅偶尔为妻子、俄罗斯女高音加丽娜·维什涅芙斯卡娅的独唱音乐会担任钢琴伴奏。何况伴奏与独奏还是有区别的。
茱莉亚·菲舍尔是德国和斯洛伐克的后裔,母亲是钢琴家,父亲是数学家。她3岁学钢琴,4岁再学小提琴,以后主攻小提琴,但也未放弃钢琴演奏。9学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11岁荣获国际梅纽因大赛奖,23岁就任职法兰克福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教授,是德国当时最年轻的小提琴教授。在大学执教的同时,她以小提琴家的身份,每年参加八九十场音乐会,并屡获大奖,出版发行过多张广获好评的唱片。遗传、天赋、美貌、勤奋,费舍尔的成功之路一帆风顺。
虽然菲舍尔以小提琴家闻名乐坛,但她始终没有放弃钢琴:“当我独自弹钢琴时,我觉得它比小提琴给了我更大的空间,所以我常常在家只为自己弹钢琴。”经过多年的酝酿,菲舍尔决定举办一场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音乐会,既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艺,又圆儿时的梦。为此,在教授、演奏小提琴之余,费舍尔又腾出时间练习钢琴,可以想见其过程之艰难辛苦与不易。
音乐会终于如期举行。上半场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菲舍尔发挥稳定,特色鲜明:充满自信的运弓、遒劲有力的琴音、洪亮温暖的音色、富有洞察力的个性,总体的表现在人们的预料中。
一个演奏家,如果能“一主一辅”演奏两种乐器,听众往往看重“主”,至于“辅”的表现,基本合格即可。当菲舍尔下半场走到钢琴前坐下时,人们并不抱奢望,能顺利弹完就不错了,毕竟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不是小品。然而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在第一乐章开始的进入,她的触键刚劲有力,气势恢宏,扣人心弦,完全是一位成熟钢琴家的派头。第二乐章的抒情段落,涓涓细流,万种风情。钢琴的音色、颗粒感、连贯的气息,演奏得浑然天成,“随心所欲”。到第三乐章,你已忘记了菲舍尔的小提琴家身份,她就是出色的钢琴家!
当人们惊异于菲舍尔为何能如此“左右开弓”时,她说:“弹钢琴与拉小提琴不同,小提琴与乐队的关系更密切,而钢琴是件独立的乐器。在演奏钢琴协奏曲时,更需听清乐队的演奏。所以当我弹琴时,我比多数钢琴家更注意旋律,那是我学小提琴给我带来的益处;当我拉小提琴时,会比别的小提琴家更留意复音,这是学钢琴给我带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