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寒流”忽袭来
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走了,他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开始采访吴仁宝,四十年来从未间断。已记不清写了多少关于华西村的稿子。
然而,对于我写的那些报道和文章,吴仁宝在我面前却从不提起,只有一篇题为《富裕农民在想什么》的通讯,他几乎每次见到我时总要提到;有时向朋友介绍我时,他会十分动情地指着我说:“这位袁记者,可以算得上半个华西人了。好多年前,有一篇文章,我问他敢不敢写。结果,他写了。”
一篇通讯,何以会让吴仁宝几十年来念念不忘呢?事情要追溯到30多年前——
1978年初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时,中宣部部长张平化会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家新闻单位,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一批农村的先进典型,华西村被列为重点。
正在华西村蹲点的我,受新华总社之召,与江阴的通讯员赵和兴一起奔赴北京写稿。不久,我们的长篇通讯《农民爱这样的社会主义》由新华社播发后,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几乎以整版篇幅刊出。原来只在江苏出名的华西村,一夜之间成了名震全国的先进典型。
然而时隔不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的众多媒体,纷纷收到发自江阴、南京等地的大量“人民来信”。这些信件无一例外地指斥华西村是“假典型”。先前被一些人嘲笑为“吹牛书记”的吴仁宝,此时则被晋升为“吹牛大王”了。我收到的信更是气势汹汹,斥责我“不遗余力为假典型吹喇叭”,“绝没有好下场”云云。在这股“强寒潮”的袭击下,报刊上再也看不到华西村的报道,到华西参观的人也日见其少,往日里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景象,一变而为“门庭冷落车马稀”了。
尽管新华社和江苏省委很快派人做了调查,证实华西村是名副其实的先进典型,并且找到了“假典型”风波的根子乃是有人对华西有看法,但是要消除这场风波造成的不良影响却并不容易。人们对华西村疑虑重重、敬而远之。
果真“闷声大发财”
此时,我很担心的是吴仁宝:在这么大的打击面前,他会不会灰心气馁?不久,我再度来到华西,一见面谈到华西村的冷清景象,吴仁宝先是淡然一笑,接着便埋头一个劲地抽烟。我发现,他的笑容里分明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和苦涩。蓦地,他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望着我说:“没啥人来,也好。我历来主张‘闷声大发财’,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抓生产了!”接着,他凑近我的耳朵,悄声说:“过两年,你再来看吧,我保证让华西大变样!”
1983年深秋,我重访华西。啊,华西果真大变样了!村南田野里,一排排苍翠的水杉林护卫着一方方平展展的粮田,宽阔的水泥路伴随着笔直的水泥沟渠,贯穿田间,四通八达;村西,连绵的绿树簇拥着一柱柱巍峨的烟囱和一座座高大的厂房,载重汽车穿梭般来往于工厂与码头之间;村中间和村东头,漂亮的影剧院、古色古香的农民宾馆和一排排农家新楼,掩映在香樟树的浓荫里。
华西变了,变得更富了,更美了!
晚上,皓月当空。华西的农家新楼笼罩在水银般迷人的月光里。我信步走出农民宾馆,只见月影婆娑的香樟树荫下,一群群青年男女团团围坐,正兴高采烈地谈论什么。小伙子们告诉我,此刻,在那些灯光明亮的大楼里,都有人在学习和讨论。像他们这样的学习小组,全村共有36个,每周一个晚上,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这种“学习周”制度,是老书记吴仁宝提出来的。这两天,大家讨论的题目是:华西富了,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
农民是朴实而坦率的,他们并不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姑娘说,日子好过了,想把嫁妆办得阔气点,洋气点;有的小伙子说,若是每星期能看到三场电影,假日里再到西湖、黄山去遛遛,该有多快活!然而,更多的人说,吃了果子不能忘记树,没有三中全会带来的好政策,哪来华西的好日子!大家提出,日子好过了,一不能忘记国家,二不能忘记集体,三不能忘记左邻右舍。
多么可爱的华西村,多么可敬的华西人啊!我思潮滚滚,久久难平。第二天一早,我投入了紧张的采访。华西人爱国家、爱集体、爱兄弟单位的感人事例,一桩桩、一件件,记满了我的采访本。我找到吴仁宝,笑着说:“这一回,我要写些这‘三不忘’。”吴仁宝知道几年前我收到的威胁和咒骂信的事,他笑道:“就看你敢不敢写啊。”
1983年12月6日,我写的通讯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以通栏三分之一的版面刊出。之后,其他媒体也纷纷跟上,华西终于走出了舆论的寒流,再次以他们崭新的姿态,向全国人民报告他们新的进取。
克己奉公是楷模
多少年来,不管什么单位,有记者登门采访,主人设宴陪同,几乎成了一种“常规惯例”。然而,四十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吴仁宝却从来没有陪我吃过一顿饭,喝过一次酒。
每次到华西采访,他都会安排好我的食宿。而吃饭时,如果他在场,他总是口衔香烟,笑眯眯地过来敬一次酒,然后站在一旁,与我攀谈。不一会儿,他便挥挥手,抱歉地笑笑告辞了。
时间一长,我暗自思忖,也许他与我太熟了,“情深恭敬少”,表面上的客套自然就不必拘泥了。对远道而来的贵宾,他恐怕不会这样吧?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老书记的“惯例”!哪怕是省一级的领导来访,老书记也不陪同就餐,同样是回家和老伴一起吃饭的。
如今,住房问题几乎牵动每一个人的神经,多少人为此费尽了心计。这个问题,吴仁宝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四十年来,我到他家里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上世纪70年代初,华西新村建成,绝大多数农民住进了新瓦房,吴仁宝却仍住在祖上留下的老屋里。70年代末,华西第一批新楼建成,他又是等大多数人住进去后才搬迁。后来,村东头300幢农家别墅拔地而起,一时轰动全国,谁见了谁都眼馋,可是吴仁宝仍“按兵不动”。以后,华西第六、第七代欧式别墅又冒出来了,造型别致,气势不凡。大家说,这一回,老书记该搬进去了吧!然而,新迁的居民中还是没有他。
直到去世前,吴仁宝依然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楼房里。
一个人,在困难的环境里能艰苦奋斗、甘之如饴,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精神。然而,当他创造了持久的辉煌以后,却年复一年,依然保持着淡泊的本色,这又是何等的情操,何等的境界啊!
不同寻常的追求
这样的境界从何而来?这要从他的追求中寻找答案。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辗转大江南北数十年,采访过的先进单位可谓多矣,其中一些特别成功的典型,其带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积极进取,发展经济,造福一方。吴仁宝同样具有这一特点。但是,他的理想、志气和追求,却远远不止于此。有好多次,他对我说,他要把华西作为“试验田”,专门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验。他说,在农村,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没有数,他要在华西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来探索,来创造。
华西村原来的面积是0.96平方公里,刚好是中华大地的千万分之一。吴仁宝就是要在这块土地上,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农民乐园。“我要让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来看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个啥样子。”好个吴仁宝,他分明是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鉴于那一场“假典型”风波对华西造成的严重伤害,吴仁宝郑重其事地给当时江苏省的省长顾秀莲写了一封信,恳切地希望“上头”对华西的试验不要多加干预。吴仁宝说:“试验成功了,欢迎大家来总结经验;若是失败了,一个华西村也坍不了天。”
时至今日,吴仁宝的“试验田”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大丰收!
这丰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上,一个让人们钦羡不已的“天下第一村”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它身后,一批塞上、关外、井冈山下的华西村(华西与当地结对扶贫)纷纷涌现出来。精神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套经验在华西村诞生了:建设新农村,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先要集体富;一个村富不算富,全国都富才是真正的富;只有“口袋富”,再加上“脑袋富”,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吴仁宝在华西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多少令人瞩目的奇迹啊!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农民素质的变化。在这里,说惯了吴中土话的“乡巴佬”,如今也学起了日语、英语和法语;原来连柴油机也不会开的“土包子”,如今能熟练地操纵电脑;还有不少人跨出国门,到日本、美国、德国去留学,专攻国际贸易……
吴仁宝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民再也不能像从前那个样子了。城里人有的,农民也要有;城里能办到的,农村也要能办到;城里人的好日子,农民也要过。这话就如一根闪光的红线,把吴仁宝的一生贯穿起来了。半个世纪以来,他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填平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鸿沟么?改造农村,改变农民,为农村增光添彩,让农民扬眉吐气,这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啊!
“农民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快乐!”他的肺腑之言,落地有声,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