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去过非洲的人都知道,要看到黑犀牛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但去年,我就在坦桑尼亚恩格罗恩格罗火山口遇见了黑犀牛三口之家。
其实,很难说黑犀牛是一种容易招人喜欢的动物——躯体庞大、双腿粗壮、皮肤粗糙无毛,尤其是在那个雾气氤氲如梦境般的火山口,有太多美丽的生物夺人眼球。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度濒危物种,成年黑犀牛热爱独居,只在交配的时候在一起生活,而母犀牛更是每五年才生育一次,要看到一个三口之家实属不易。住在火山口的这一家子,据说平时就极少集体出动,连当地人都很少见到。因此,当向导连连惊呼“运气太好”,关掉越野车引擎招呼我们爬到车顶围观这一家子的时候,它们身边的小路上已停出了一条由二十多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龙”。
爬出车顶的我不禁被这“车龙”的围观架势吓了一跳,同样被惊到的还有准备穿马路回家的这一家子。与这个庞大的未知生物静静对视十余分钟之后,犀牛妈妈将孩子护在了身后,犀牛爸爸则谨慎地来回踱步考察“敌情”。最终,它们决定绕到“车龙”的头上,采用迂回战术回家。原本只有几分钟的回家路,却因为人类的好奇围观变成了半个多小时,做个稀有动物实在太不容易!
同样是围观,黑犀牛或许已算幸运,还只是平静的生活暂时被打扰。但近日不幸逝去的复旦被投毒男生、波士顿爆炸遇难的女生就没那么幸运。两桩悲痛的事被推到了公众面前,赤裸裸地遭到围观——不仅死者信息隐私曝光,媒体更是盯着受害者家属刨根问底,网友自诩高明的“侦破”能力,也让逝者“不能已矣”,让生者被血淋琳的事实反复煎熬。
当媒体或网民不断地挖掘案件或遇难细节,满足大众猎奇心理时,公众关注点已由新闻事件本身,转为“围观”受害者的个人生活。黑犀牛不容易,但至少围观犀牛还讲点规矩:车辆不开离小路驶上草原,集体熄火尽量做到不惊扰,为什么公众尤其是媒体不能遵守一点新闻伦理,而总是助长“围观”,反复撕开受害者们的伤疤处,制造吸引人眼球的消费点?不妨假设你是那头被围观的犀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