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洋同学的悲剧,引发热议。在众多的议论和评论中,网名“lobo_narira”的一篇长微博写得很好,作者是黄洋的学长。这篇文章读到的人并不算多,经联系,作者同意本报发表。版面所限,有删节。
生华死晦,旦复旦兮。
投进饮水机中的毒,激起了舆论与人心两重浪。
从复旦官方发出通告之后,有人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不到两个小时,通告的转发已过四万。转发之余而衍生的各式评论与其说如百花镜,倒不如说演变成为了罗生门,在惊诧、震动、由人及己的惶恐以及相识之人的哀恸之外,因着立场视角的不同开始有了不同的阐释,而一个涉及一人生命一人心性的悲剧随着口舌、言语、文字,成了一些人的谈资,一些人用于针砭体系的枪与盾,另一些人用于给自己脸上贴金,争夺那一瞬的话语权以及关注的资本。
于是各种版本粉墨登场,各式传闻言之凿凿漫天飞舞:有说情杀,用那种看穿世间男女爱欲情仇一般老到而不屑的语气说着“为了女人罢了”;有说嫉妒,一个前程似锦一个怀才不遇,失意的那个终痛下了杀手,顺便再抒发一下人生之路何其多,何必汲汲于功名利禄,倒不知这位声声称道澹泊好,真要是闲云野鹤低蓬草庐能否淡然享受了;更有说是科学狂人再世,“就是合成了个药,拿自己寝室的人试试,可怜寝室另一个人一直不在,全叫我们这学生喝了。”还一本正经以老师身份自居,异议一起就删帖闪人。
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嫌疑人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他会走到这一步?各种猜测的最终归为一句丧心病狂杀人偿命。无法理解的归为疯子和异类,无法共存的直接消灭肉体。虐熊,虐猫,马加爵以及现在的投毒案,事情一出,评论就一窝蜂地集中到学校、专业上,是找原因还是在找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的对象?于是讨论到最后经常变成了各自拉帮结伙的骂战,精英还是草根,名校还是社会大学,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忙不迭地各选阵营划清界线。
的确他们作恶的开关都是在读书时期打开,但是难道读书就是打开开关的关键?他们之前的二十几年全是空白,个个都是哪吒一般母亲怀胎二十年,落地便迎风就长,然后打上个什么学校的标签能跑能跳能投毒?
责人易,非己难。有多少人会跷着脚指着别人鼻子骂说是学校不好爹娘不好体制不好社会不好,但是有多少人会想想自己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不好其实多少也有自己的一份?
黄洋被同学投了毒。不只是一个复旦学生投了毒,一个医学生投了毒,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投毒者会作为一个人去投毒。
我希望,有人能够去和投毒者谈谈,媒体也好,心理学家也好,不是为了抢头条博眼球或是以此来获得某种掌握了有限信息的优越感,而是去真正地挖掘使得他能够突破法律、人类社会道德和最原始的物伤己类的同情心和通感所共同交织组成的约束网络,仍然耐心而坚定地执行计划的原因。这种想法也许过于天真或是理想化,但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愿想。否则,只是看着平静淡漠的一则则官方通告“此人因情感纠纷/事业不顺/学习竞争而起杀意”或是感情充沛的一条条民间评论“此人该死/罪不可赦/×他全家/××学校就是傻×”都不足以平息我内心最深处的疑惑——
如果说他和我们不同,到底是哪里不同,而如果真是不同的话,分歧又是从哪里开始的?
愿逝者忘却生前所有苦痛,往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