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赤脚医生”历史沿革
  我国乡村医生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农村地区普遍缺医少药,政府通过短期医疗知识培训,大量培养了半农半医的初级农村卫生人员,于1968年统称为“赤脚医生”。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1975年全国“赤脚医生”总数达156万。这支队伍很好地促进了广大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985年,卫生部统一规定,“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所有村卫生人员一律参加考试,通过者可获得乡村医生证书,其他则称为卫生员。 

  我国目前约有百万乡村医生。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确保个人年收入不得低于2万元,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今年对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硬性要求。 

  上海市乡村医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初现,当时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每村推选一名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年到县或乡医疗机构短期培训,初步学习医学知识和简单的常见病防治方法,成为最初的乡村医生。 

  60年代初,上海城市卫生医疗队伍纷纷下乡举办为期半年的培训班,扶植和发展这支村医队伍,成为亦农亦医,活跃在乡村土地上的“赤脚医生”。

  到70年代末,为了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水平,上海市郊各卫生学校普遍举办乡村医生培训提高班,基本保证每村有一名乡村医生进入中等卫生学校,接受脱产培训一年。 

  上世纪90年代初,为落实卫生部制订的《乡村医生教育十年规划》,上海村医队伍的培养逐渐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到2006年,本市郊区开始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有临床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一代执业助理医师,成为未来乡村医生的重要后备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新视界
   第A13版:新视界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视界\人物
   第A16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万象/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家装专刊
编制,老村医的痛
上海村医远去的背影
“赤脚医生”历史沿革
新民晚报新视界A13“赤脚医生”历史沿革 2013-04-28 2 2013年04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