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快速发展,1975年全国“赤脚医生”总数达156万。这支队伍很好地促进了广大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985年,卫生部统一规定,“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所有村卫生人员一律参加考试,通过者可获得乡村医生证书,其他则称为卫生员。
我国目前约有百万乡村医生。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确保个人年收入不得低于2万元,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今年对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硬性要求。
上海市乡村医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初现,当时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每村推选一名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年到县或乡医疗机构短期培训,初步学习医学知识和简单的常见病防治方法,成为最初的乡村医生。
60年代初,上海城市卫生医疗队伍纷纷下乡举办为期半年的培训班,扶植和发展这支村医队伍,成为亦农亦医,活跃在乡村土地上的“赤脚医生”。
到70年代末,为了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水平,上海市郊各卫生学校普遍举办乡村医生培训提高班,基本保证每村有一名乡村医生进入中等卫生学校,接受脱产培训一年。
上世纪90年代初,为落实卫生部制订的《乡村医生教育十年规划》,上海村医队伍的培养逐渐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到2006年,本市郊区开始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有临床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一代执业助理医师,成为未来乡村医生的重要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