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昨天以“儿童肥胖”为题组织专家沙龙,上海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红卫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何更生教授、儿童青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史慧静副教授和卫生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周颖副教授等在会上透露了关于儿童肥胖的多项最新研究动态。
肥胖男童多于女童
据介绍,在199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儿童肥胖的问题。其后先是在大城市,然后大概到1995年以后,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郊区也发生了儿童肥胖问题,到2005年,我国城乡都出现了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急剧上升。
去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一个相当于中等经济收入水平的区里做了5~12岁的儿童肥胖率调查。结果发现,超重率15%左右,肥胖率达到11%;而且儿童肥胖里存在性别的不同,超重、肥胖的男童比女童要高。据分析,这可能跟男女儿童自身对肥胖的认识,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有关系。
广告影响食物选择
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广告媒体对一些食品的广告,可以影响到儿童对食物的喜好、偏好或者选择,也会影响到家庭的购买。以上海地区为例,选择三个频道做调查,发现食品广告占总广告的比例较高,占26%,而食品广告当中,软饮料和快餐又占到19%。这个调查同时在哈尔滨、西安展开,其中上海的比例是最高的。
每天17时~20时,是儿童看电视最多的时间,周末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专家建议,在这个时间段应该对食品广告有一定的限制。全球2010年的数据显示,食品广告在电视广告中的比例是18%,我国现在是26%。
减少孩子“屏幕时间”
儿童肥胖里面有一个危险因素,叫做“屏幕时间”或者叫“静态行为”。过长时间静态地做作业或看电视等,发生肥胖的趋势更高。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规定,5~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必须有6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到高等强度的运动,这也跟本市正在推行的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吻合的。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针对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平时每天坐着做作业的时间都在140~160分钟,周末有做作业长达200多分钟的。而看各类屏幕的时间,包括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看平板电脑或手机,平时每天在60分钟以上,四、五年级时间短一点,八年级也是在40~67分钟。周末时,这些四到八年级学生每天的“屏幕时间”在130~197分钟,令人惊讶。
压力跟肥胖有关联
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作业“减负”减不下来,肥胖就降不下来。确实,学习压力大,跟肥胖有关联。孩子为什么要吃?他压力太大,需要缓解情绪,坐在那里做作业,坐着坐着就去拉冰箱门。一到考试结束,他们就能够瘦下来了。当然,这些从直接经验中得出的结论,目前尚缺乏流行病调查的数据。
医学专家发现,孩子睡眠少,肥胖就多。如果孩子睡眠充足了,早饭吃好了,学习效率也高,也不容易胖。现在的学生往往是睡得很晚,早饭又不吃,上午很饿,学不进,中午乱吃,晚上大量吃,这种饮食行为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因此,肥胖不是一个卫生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环境大于遗传因素
原来都说肥胖是遗传,现在看来,遗传因素反而没有环境因素影响大。爸爸妈妈胖孩子也胖,其实不纯粹是遗传,是共同的生活环境导致的——孩子在家里吃什么,是爸爸妈妈买的、烧的;至于运动量,也取决于爸爸妈妈是否带他出去运动。
专家指出,现在的教育环境很容易导致肥胖。比如,幼儿园的老师习惯拿食物奖励孩子,倡导孩子带着食物到幼儿园去分享,让明星来做时尚食品的广告,等等。
还有孩子小时候的喂养问题。相对母乳喂养,奶粉喂养的孩子容易更胖一点。对于出生时低体重的孩子,很多家长更有一种“先天不足,后天补上”的心理,结果2岁之前过度喂养、造成过度生长。国外的流行病学数据已经证实,低体重出生的孩子与巨大儿一样,肥胖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很高。国内也正在做这方面的关联研究。
远离加热塑料制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有关环境污染与肥胖关系的研究发现,越肥胖的人,其尿中的双酚A浓度越高。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结果,目前还无法就两者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得出结论。课题组选择了本市某区做调查,该区2011年的儿童肥胖率将近20%。在这些儿童的尿液中,有85%左右能检出双酚A来。这项研究提示,当我们在考虑儿童肥胖的控制过程中,除了营养问题、体育锻炼问题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开始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高温条件下,双酚A从塑料里面溶出会更多一点,应尽量避免在高温状态下使用塑料制品。早餐店保温加热的塑料瓶装饮料,专家提醒最好不要买。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