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年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映霞赴台湾访问。当时大陆同台湾两岸交往刚开始起步,私人访问的渠道还不那么通畅,她访台成行,颇有一段因缘,主要得益于老友胡健中的竭力促成。
胡健中与郁达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就相识的老友。王映霞与郁达夫结婚迁居杭州,胡健中正任杭州《东南日报》主笔。他的太太同王映霞是杭州女子师范的同学,两家关系自然非同寻常,过从甚密。后胡健中去了台湾,曾任《中央日报》社长、国民党中常委、台湾“立法院”立法委员。1988年,两岸通邮,王映霞与胡健中重新取得联系。其时王映霞撰写的自传在台北《传记文学》上连载,正准备出版单行本。胡健中与传记文学社社长刘绍唐相熟,故就请传记文学社出面邀请。其中颇费周折,终于在1990年9月下旬,王映霞收到台湾传记文学社发来的邀请信和入境证,邀请信上写着特邀王映霞与女儿钟嘉莉“一同来台观光,并共商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之途径”。王映霞向上海文史馆提出访台申请,文史馆即按程序为之申报,并特别指出,此事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王映霞本人身体状况良好。随后获批准,批文指出,“因无具体交流项目,故归入探亲范畴”。等一应手续办好,已是12月下旬。
1990年12月29日下午,84岁的王映霞在女儿钟嘉莉陪伴下,抵达台北,引起台湾媒体轰动。第二天报上新闻标题有这样的词句:“绝代红颜昨抵宝岛,低眉浅笑不掩当年风华。”
王映霞这次访台,与女儿受到了胡健中、刘绍唐热情而周到的款待。刘绍唐极尽地主之谊,不时在各大饭店宴请招待,让母女俩遍尝台北各种美味佳肴。令王映霞印象深刻的是台北著名的上海风味小吃店“鼎泰丰”。每次宴请,都是高朋满座,刘介绍王映霞同台湾文学、艺术、新闻、广播电视等各界名人相识相叙,如林海音、柏杨等人都是在宴席上与王映霞相见相识,并结下了友谊。
在台湾期间,王映霞和女儿还专门看望了老友陈立夫夫妇。92岁的陈立夫手书宋代邵雍安乐窝歌赠“映霞大姐雅属”。歌曰(词句稍有改变):“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总不如盖一座安乐窝,上挂着渔樵耕读,闲来湖上钓,闷时把琴搞,喝一杯茶乐陶陶,我只把愁山推倒了。”流露出老人历经世事沧桑而寻求恬淡宁静的心志。
在台湾,王映霞与女儿一直住在胡健中先生家中,老人为她们准备了舒适的起居饮食的条件。王映霞原准备在台湾逗留一个月,在胡健中老人的鼓动下,又办了延长手续,一住住了3个月。此时,胡健中已89岁,身体不好,靠轮椅代步。他喜欢王映霞坐在他身边,同他闲聊。他话语不多,只是不时问起杭州的旧景,上海的老友。每天早晨,老人见到王映霞,总是说一句话:“今天不算,你在台湾还有几天?”真是相见时难别也难,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3月24日是王映霞母女离台返回的日子。这天早上,他没有再问这句话。下午要离家赶赴机场时,送行的朋友们都已到了,而老人竟躺在床上不起来,连眼睛也闭得紧紧的。王映霞走到床边向他轻声道别,他也没有睁开眼睛。当王映霞走到房门口,禁不住再回头一望,但见他两眼睁得大大的,正紧盯着行将离别的老友。其情其景,令人动容,几年之后,犹在王映霞的眼前耳畔萦绕。
十日谈
文史馆春秋
与文史馆结缘,“缘”于一套书,也可说“缘”于一个人,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