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把火,延安城管暴力“执法”,厦门公交爆炸案,过去几天,一系列公共事件让人目不暇接。民众习惯结合事件的细枝末节,追踪事件真相,反思问题背后的根源。对于舆论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种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谣言倒逼真相”。充斥在网络的灰色想象,既呈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戾气,也的确在客观上加速了公共治理的透明化,这导致很多人退而求其次,以辩证法的角度看待公共舆论的影响。
城管踩踏商贩的画面,引发群情激奋乃至谩骂,一度让延安这座城市手足无措,于是,我们看到,官方以罕见的高效率下达了处置决定,甚至当地城管局“城管大厦”的招牌也悄然卸下。因为这样一个公共事件,以往给人以飞扬跋扈印象的城管们,正通过一系列动作,试图远离公众视线。这种低调姿态彰显自身虚弱的一面,尤其是当地几乎毫无悬念地将事件责任归咎于临时工时,尽管很多人对此做法表示不满,然而,临时工粉墨登场,个人色彩被淡化,临时工逐渐以一种特殊的政府机关人事机制出现在公众面前,彼时,不仅那个暴戾的城管淡出了民众视线,甚至延安这座城市也在公共舆论中体面地遁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临时工这一群体成为执法不公甚至是暴力执法的代名词,在特殊的社会语境中遭遇污名化。类似现象反复上演,残暴的“执法者”变身为不幸的临时工,围观者难免要经历一番纠结:这些人平时享受权力的快感,然而在颟顸的问责风暴中,其朝不保夕的命运,似乎也值得同情。于是,很多网友,包括传统媒体,在此次官方回应过后,普遍将关注焦点转移到政府机关的临时工机制,探讨此群体不具备执法资格。如果继续这种反思,显然有利于完善当前的公共治理,然而,公共舆论的关注点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就在反思临时工机制的同时,发生在中储粮直属库的大火似乎更值得关注。
和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一样,舆论推动了真相披露、问责等环节,也尝试深入到问题根源,尤其是过去发生在它身上的腐败现象,让民众对此次火灾充满了想象,继而就中储粮这家国企的定位和价值是非,以及当前的储备粮政策展开讨论。就在前几天,类似的讨论还很热烈,直到6月8日厦门公交爆炸事件发生后,舆论的问题意识转移到这样一个充满恐怖焦虑的突发事件上。
有网友调侃,厦门公交拯救了延安城管。社会热点此起彼伏,冷却旧的新闻,聚焦新的热点,应该是舆论的本能反应。去年曾有媒体批评“话题烂尾”、“新闻断头”,新闻工作者其实对此早有感触,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分子,我们只是业余的批评者,兼职的好心人,媒体曾自诩为社会的吹哨人,那悠扬的哨声或许历久弥新,但谁又有把握,对哨声的迷恋不是出于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