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二学生悄悄诉苦,说高温35摄氏度了,学校违反教育局规定,不放假,把学生移到校外,偷偷补课;两星期的课还没补完,又有家长“后援会”积极分子在组织社会补习,联系教师,准备“第二波轰炸”。老师也诉苦,说,左右为难:拒绝补课,一批家长指责“老师对学生不负责”;如同意补课,另一批家长会说“老师只知道捞钱”。有老师磨破嘴皮向学生家长讲明“暑假就是暑假,应当让孩子多休息,家教浪费钱财,劳而无功”,家长却数落:“她家有钱,所以不肯带家教。”
时下正值高温,离明年高考还早呢,现在就“进入状态”,到明年6月,强弩之末,还能有什么劲头?暑假是“假”——“放假”的“假”,不是“作假”的“假放假”!
暑假就“备战”,是不是真得紧张到那一步?不能否认,“刻苦”的学生,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能得一些好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也未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年高考结束,我都会从毕业班老师那里打听,那些苦干了一年的,和那些“潇洒”一年的,差距究竟能有多大。我常听到的是叹息,说差别好像并不明显,有时甚至“倒挂”,有人没花什么力气,考得很满意;倒是高中苦干了三年的,一个感冒就前功尽弃,泯然众人,甚至名落孙山。多数学生的苦读其实是无奈的“从众”——周围的气氛压制他,他不敢松懈,因而付出的很多,上考场仍然没有把握。每年都会听到几个拼命做题而吃了大苦头的,临到高考,精疲力竭,真正是“熬”过来的,即使过了关,也不过是“惨胜”,代价太大了。
我几次问某校,为什么直到高考前两天,仍然让学生集中在学校?回答说这是从某高考名校观摩来的。这是无意义的折腾学生。比较妥当的方法,是考前半个月,放学生回家,自由复习,查漏补缺,因为这是最后的“整理阶段”了。学校说,家长不放心,认为“集中复习”好,一是学生在学校,老师发现问题获得信息,可以及时“补”,二是怕孩子在家上网打游戏。这个想法很愚蠢,蠢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学校教学,校长竟然听命于家长,怎么不累死人?有意思的是,有个女生摔断了腿,没法到校,在家休息了两个月,安安静静地生活,以逸代劳,高考考得出奇的好,人也长胖了。
根据常识,也根据经验,可以告知学生和家长的是:违背规律,不讲方法,很可能要白忙一场,至少是得不偿失。
对付高考,无论如何不能蛮干,一定要有智慧。江苏曾有老师做过试验:两个平行班,甲班作业跟着年级走,拼命做题;乙班则是“选做”,作业量是甲班的二分之一,学生乐得少吃苦,不质疑,家长也没发现;考下来,乙班略高于甲班。第二轮,仍然悄悄地试验,一个班按年级要求,每天狠抓,学生没有任何空闲,疲于奔命;另一个班“少做题目多读书”,读不进就睡觉,结果两个班得分持平。我听闻此事,想请他做个经验介绍,岂知这位老师婉言拒绝,说,我弄清了就行了,心里有底了;传到校长那里,未必能得到理解,而家长有可能会质问:“你拿我们孩子做什么试验?如果多做点题,他说不定还能多拿几分呢!”让学生少做作业,不催不逼,修炼内功,家长应当感谢这些内行老师,不能不知好歹。
天不热,就出门走走,多活动,比如趁机学会游泳;如果住在乡下,适当参加点田间劳动。气温高,歇在家里,看点闲书,养养性情;实在不放心,想做点题,先弄清自己需要什么。无论如何,不要盲目攀比,看见人家吃药,自己没病,也吞上一把。
当然,读书考试,是不能打包票的;做老师的,只能把想到的常识说出来,听与不听,还得靠自己的思考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