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越来越愿意放下身段,走近百姓了。北京地铁4号线从今年六月起变成了移动的“美术馆”,因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将艺术作品搬进了地铁站和车厢内;而在美国旧金山的住宅区内,艺术家与居民共同完成了独具特色的露天阶梯改造,将平凡的街道变得别有一番魅力。
【老百姓:希望你来】
很多人对于旧金山的印象是很多的摩天大楼,商业气息浓厚,实际上,旧金山同样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当地有一条Moraga街,当人们走到15区和16区附近就会被一条长长的彩画阶梯给吸引住:拾级而上,这条小路很长,但每一段阶梯之间由彩色瓷砖拼成的马赛克图形不断渐变,还会随着阳光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让人看了便能忘却爬梯的劳累。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从2003年开始计划和执行的名为“The 16th Avenue Tiled Steps Project”的项目,虽然最初是由艺术家Aileen Barr和Colette Crutcher领头,但最终能够呈现出如此精彩的成果,也离不开附近300多位居民的功劳。他们自发自主地找来各种彩色瓷砖,也成了这件超级大作品的作者之一,这样的热心让人充分感到他们对艺术出现在生活环境中有多么期待。
比起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里的室内展品,这样充满活力的艺术品出现在普普通通的住宅区里更显得亲民,也难怪美国人全民艺术意识位居世界前列了。而国内却鲜少看得到这样的例子,一味追求形式而不关心大众需求的“奇葩”作品不在少数,是否也能效仿一下这样的亲民经验呢?我想,居民们一定正在翘首企盼着。
【艺术家:我主动去】
民众的呼声充其量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促成美术走进社区的还应该是艺术家和设计者的主动性。无论是艺术还是美术,创作都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多去创作一些能够供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享受的美术品,比一味为了竞争艺术奖项而挖空心思要更有意义,因为百姓们的口耳相传是比什么都好的宣传方式。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较为有名的民间艺术,它以农家生活为题材,以朴质的笔触和色彩绘制,呈现出的作品既传统喜气,又贴近生活,成为了经典的“草根艺术”代表。虽然这些农民画的画技并不出众,但却是生活赋予艺术创作丰富内涵的结果。就像西方一些民宅外墙常常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涂鸦画作,它们并不是青少年用喷枪胡乱写几个字,而是一些充分融合进环境的艺术作品。
城市的环境美化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艺术家的重视,当大伙儿都将精力放在城市雕塑、大楼建筑等“重头戏”上时,住宅区、居民小区也不应该被忽视,市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就从身边做起。只要有心思,哪里都能成为画布,就等着艺术家去主动出击。
【管理者:给你自由】
很多时候,艺术家与百姓之间交流的桥梁,还需要政府或者其他机构来架设。提到美术进社区,层层审核通报让人想想就有些却步,因为实在是很麻烦。纵观那些艺术发达国家,艺术都是“散养”的,艺术家“自力更生”,于是找到最廉价的废工厂聚集,创意产业区便产生了。近些年国内的创意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虽然不是坏事儿,但从定位、产生到运作都是跟着管理层走,艺术家难免变得束手束脚。
再说一些美术馆、纪念雕塑的建设,我们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绝对给力,百姓看了都叫好。但是有时候也正是这样精品云集的高档次,反倒会让普通人不敢来。那么,旧金山的彩陶阶梯是不是也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呢?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标签和地标,小到街道、社区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让美术巧妙地渗透到城市更深处,才能让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落到细节,越发精致,我们的城市名片才能更立体、更饱满、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