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燥热,恐怕人人都经历过。好在现在有空调有风扇,想想古人怎么办呢。其实,古人也自有他们的消暑方法,如蒲扇、凉席、瓷枕。古人讲究“心静自然凉”,再加上没有工业文明造成的温室效应,他们也并不比今人要热多少。
枕头不是因纳凉而发明的。古人发明枕头,主要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说文解字》中对于“枕”的表述便是“荐首”,“检项”,可以按摩头部,对颈部有好处。梁元帝认为枕头可以延年益寿,他在《谢东宫赉宝枕启》中说:“长生之枕能令益寿。”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赞曰:“纵使凉飙生旦夕,犹堪拂拭愈头风。”说明枕头不仅可以乘凉,还可以治愈头风。而陆龟蒙在《和人宿木兰院》诗中说:“犹忆故山欸警枕,夜来呜咽似流泉。”可见枕头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自警自省,表示不忘毕生志愿。而古代还有用磁石做枕头的习俗,认为可以明目益睛,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说我国古代有“用磁石为枕,如无大块,以碎者作为枕面,下以木镶成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能读细书”。不曾想,作为日常用品的枕头还有这么多好处。
不过,瓷枕却是纳凉之用居多。宋代李清照在其名词《醉花阴》中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里所说的“玉枕”,其实便是一种青瓷枕,因其瓷青如玉,所以叫“玉枕”。而且,在这阕词中,明显把瓷枕当作乘凉用具。的确,瓷枕一般内部中空,下端又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又可透气,加上瓷有透凉的优点,所以,瓷枕自隋唐登上历史舞台,在宋朝便居于枕头的主要地位。并且,宋人雅致,喜欢吟风弄月,而可以绘画作诗的瓷制品恰是做枕头的首选,再加上可以做出别致的造型,又有风月可以把玩,文人士大夫是偏爱有加。所以,瓷枕在宋代很快风靡起来,渐渐蔚为大观。在造型上,瓷枕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和椭圆形等,也有塑造成婴孩、虎形、龙形的。孩儿枕便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类,像卧女瓷枕、童子荷叶枕等都是其中精品。明清两代虽然因为材质的多样化瓷枕不再是枕中主角,但是由于瓷器的烧制工艺不断向前推进,也使得瓷枕得以与时俱进,像粉彩瓷枕便是其中一例。
我有一款清代的粉彩花鸟瓷枕(如图),它长34厘米,宽14厘米,高9厘米,体型较大,估计以观赏的功能居多。枕的前后上下四面都是彩釉瓷面,绘以花鸟,葳蕤青草绿,彩蝶戏其间,小荷亭亭立,蜻蜓绕香飞。釉面温润而自然,粉彩色泽明丽,画面精美而古朴,让人虽立于卧室之内,犹能嗅到一丝自然的芳香。
虽然现在瓷枕离我们的生活已经遥远,但其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及融书画制瓷工艺东方古典美于一体的“中国风”却会永久流传。这般情形,瓷枕不仅是一件收藏品,其实更像是对古代文化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