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传”说
作为张必清老乡 我有话要讲
徐达内
  徐达内

  给文章起这么个标题,一方面是存有吸引眼球的标题党私心,另一方面,也确实想表明,我对这个话题有那么点发言权——我出生的安徽泾县老家那个小村子,距张必清家乡也就几里路。

  不过,一开始看到“张必清”三个字被曝光,我确实没有反应过来。那天晚上,我还盯着让他暴得大名的那处“楼顶别墅”,和大家一起纳闷于,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此张扬的违章建筑怎么就能安然无恙长达五六年?那些天天爆料的记者怎么就能熟视无睹这么长时间?

  第二天再一看,原来,这位张教授的家乡,就是本人再熟悉不过的安徽泾县丁家桥镇,原来,这位北京最牛违建的主人,就是那个名躁一时的大财主。纸上谈兵这么多年,这下真有一个当红新闻主角,算是把我也变成了“知情人”。

  凭着这些年的媒体经验,我也知道,张必清的前世今生,必将从此被翻个底朝天,新账旧账一把算。这不,“张必清会不会是下一个王林”的说法,马上就到,打假斗士们已经断定,这位“奇经梅花磁针灸”的发明人,必然经不起调查。

  再后来,就看到了两篇详细报道,一是辽沈晚报的《起底张必清》,成都商报更加直接:《早年卖“神鞋”,追随者数钱数到后半夜》。想来,我那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家乡父老,这回算是见识了全国记者蜂拥而上的威力,这几天积攒下来的谈资最起码可以用到春节。

  “中医世家是假的,名医爷爷是别人的,卖鞋技术是偷的,行医资质是没有的,一大串名头是查不到的”——在这些指控面前,我没什么为老乡辩护的资格,也没什么愿望。不过,两篇报道中还是有那么些互相矛盾之处,可以证明,就算被采访的村民们并非落井下石,但久远的记忆,哪怕来自当事人,也往往不可靠:这边,张必清老相识的说法是,“必清神”鞋专卖店曾是全县城最大的门脸,以至于当年高达300多元的“神鞋”,也“咬牙给老丈人买了一双”;那边,却声称,“在广州、武汉等大城市所向披靡的‘必清神’神鞋,在泾县当地却几乎无人问津。理由是,‘大家知根知底’。”

  在泾县生意清淡,开张两三年后就人去店空,这一点,我可以作证。虽说那几年我已出门上学,但寒暑假总要回到县城,张必清衣锦还乡的盛况,我也还是亲眼得见。现在的传闻说,因为家乡人早就看穿张必清的伎俩,所以不会上当受骗,这实在也太高估了十几年前县城群众的智慧,那时,三株之类保健品的气泡都还没破,要说“神鞋”在家乡卖不动,也只能是因为价格太高,抵得上小县城普通人一个月工资。

  其实,我也专门打电话回家乡咨询了下,村里的乡亲基本上还都念着“张大善人”的好,比如他所捐建的中学,并且,还为那些在必清神产业中“吃里扒外”的张氏子弟而替他感到痛惜。至于祖传医术的由来,年代实在久远,我也明白多半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罢了。

  家乡的这个名人,究竟会因为“楼顶别墅”遭遇怎么样的“起底”,也只有静观其变。但我总觉得,像这种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人物,应该是得有那么点传奇,否则拿什么与名门望族竞争?当年的神迹传闻,或许是由他自己创造,利用国人对怪力乱神的一往情深,塑造起光环。如今的众口铄金,也怪不得人心不古,毕竟传闻从来就是这样势利。

  最后声明,以求避嫌:我个人不信中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2013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书中有“梦” “梦”中有书
“打飞机”与权力寻租
作为张必清老乡 我有话要讲
头不悬梁 锥仍刺骨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4作为张必清老乡 我有话要讲 2013-08-17 2 2013年08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