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扇子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家居农村的更需要它。
早先,还没有电扇、空调,扇子几乎是人手一把,用它扇凉,赶蚊子是最经济方便不过了。
那时候的扇子非常讲究。选用上好的麦草,取顶端一节,剪去麦头,用淘米水浸泡数日,让它白一些,韧一点,然后编成扇辫,这时在它的外缘要加一根棕榈叶子的筋,以便成型、坚挺。所谓讲究,那就是扇“塔”了,有的地方叫扇心,它圆圆的,直径大约十厘米左右,不能太小,太小难看,显得小家子气,扇塔分两部分,外圈和内心。做外圈时取已漂过的棕榈叶子,将它撕成细条,平铺在已剪成的宽约一厘米较厚的纸圈上,用特殊的丝线绕出各种图案,线的颜色以黑、红、蓝为多。内心以漂白布做底,描上图案用丝线绣成,图案以花鸟为主,两件做成后把它缀在扇子中心,按上扇柄即成,叫麦草扇。也有全用棕榈叶子做成的,叫棕榈扇为上等。我曾向别人要过这样的扇子,后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它的用工不少。为了做好一把扇子,姑娘、嫂子尽显技能,各种图案、绣技在她们中间交换、流传。
扇子除了固有的用处外,也作为一种赠品,送给恋人、朋友;看望外孙,出嫁的女儿等,会带上一二十把扇子,只是各地的乡风不同罢了。
扇子越做越好,与其说是一把扇子,倒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一种纯朴的民间文化。这种扇子现在虽仍流传民间,但其数量和质量比早先相差甚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渐渐淡去。
然而我还是比较喜欢芭蕉扇,有的地方也叫蒲扇,它结实,风量大,因它没有麦草扇精美,使用起来就比较随便。它对我还有一个另外的用处,当我背上某处发痒,手又够不到,这时用它的扇柄挠痒,实在是过瘾得很。
时值盛夏,各地闹着电荒,多摇摇扇子,少开点电扇、空调,这夏天照样也能过去的,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