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办了十年,我年年参加,但凡有新书,也会在书展期间推出。
书展热闹,展示的图书品种多,各类活动多,排队多,小孩多。最令我欣喜的是小孩多,想必走进书展的孩子在书堆里多转转,见识一下,置身于浩瀚书海中,会沾了书香和雅气的。
因为职业关系,我参加少儿类图书的活动最多,针对少儿读者的活动,各方确实想尽办法,辟出专馆。记得去年,“桃桃丛书”的一场活动请来了十几位作家,从年逾古稀的老作家任大星到年轻的90后的儿童文学新锐作家,积极登场,向孩子们传授阅读体验,作家们的集体亮相的意味超过了现场的效应,是一种对小读者挚爱的善举。
那次活动根据孩子求美求新的特点,配了美妙的音乐,弹古琴的女孩特意做了一身旗袍,专为在书展的亮相。还有拉小提琴的小男孩,雪白的衬衣,柔顺的黑发,很有艺术家的风范。现场还邀请孩子们上台做小书模,我把小侄子也从40公里外的郊区找来,参加小书模的竞选。我多期望多一点小读书人,对小孩而言,物质关怀不能少,但精神关怀更迫切。梦想很重要,那是对付功利化的利器,我在那些孩子身上看到真与美,找回一些属于纯真年代的东西。
处在读图时代,据我了解,大约只有20%的中小学生保持着课外阅读的习惯,大部分孩子仅剩的一些闲暇时间,都被电视和网络游戏占据了。孩子们在网络和游戏中,会看到太多生活的碎片,有的会认为世界不够完美,不够安全,由此多了一些烦恼,少了一些奋斗的动力。
有些年轻的父母没时间陪孩子,很早让他们看电视,玩电脑。从先入为主的角度来说,孩子的阅读习惯没能培养起来。此外,也有父母把孩子的阅读当作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来做,其实,凭僵硬的教条不可能完成对孩子的品格塑造,要耐心地建立阅读习惯,静心读,书籍可以“润物细无声”。
儿童文学承担着“大教育”的重担,她的使命是把人类的情感和道义植入幼小的心灵,文学不拘泥于教导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但字里行间却又时刻提示孩子们,什么是美,怎样爱,怎样和周围人交往,怎样的生活才是高尚的。
引领孩子学会“安静”,养成阅读习惯,对孩子生活方式和心灵的影响不言而喻。孩子们通过潜心阅读,能养心,修性,优秀的儿童文学有故事,有人生,有审美,孩子们从中领悟世界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的,通过优美的儿童文学,唤起孩子天性中美好的东西。
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有难度的,要有耐心,不遗余力地不断地唤起,不要因一时没有成效而放弃。我甚至觉得有时并非孩子自身对阅读没有兴趣,而是整个社会对他们阅读的认可和支持不够,没有创造更好的读书氛围。像上海书展这样的盛会,孩子来书展上感染文化氛围,跟作家们接触,会对阅读有更感性的认识。孩子的塑造性强,有了美好的开端,不愁没有美好的结局。
经典文化的传播,是慢热的,却影响长久。期望上海书展坚持专业凝重的经典目光,实现多元化,体现时代性, 在策展的艺术性和书展的标识和细节方面追求完美,为未来和孩子实现更大的引领价值。
十日谈
我与上海书展
今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成立60周年。明起刊登一组《心中的哈军工》,责编:徐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