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气候规律,每年的盛夏和初秋,都是台风的多发季节。
从字面上看,台风的主要气象要素是狂风;就内容论,低气压才是台风的“精华”所在。在台风袭击时,这两种要素对人体健康又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呢?
科学家发现,大风呼啸时,风力的声音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从而使人产生包括恐惧在内的一些心理障碍。台风影响时,伴随着天气变化,气温也会大幅下降。而科学实验证实,当空气温度低于20℃时,风力每增加2级,就相当于气温下降5℃-6℃(也就是通常说的“感觉温度”)。所以,每逢台风来临时,风速骤增,气温突降,而“感觉温度”下降就更厉害了,人体的寒冷的感觉会突增(此时,人们并无增添衣服的习惯和欲望),这样,大风就会使得人体呼吸道局部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的功能减弱,故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是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在凉风吹拂下,病情极易复发,一些发热病症,一遇凉风势必加重病情。在大风和相对低温的刺激下,人体动脉平均压升高,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据医疗气象学家研究,约77%的心肌梗塞患者对降温明显的大风过程有显著的敏感症状,这样的过程对关节病症、胃部病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台风作为一种低气压天气过程,低气压本身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人每天需要大约750毫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耗用,因脑需氧量最多。当自然界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的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也会发生障碍。尤其在台风中心(也就是“台风眼”)移来时,气压常常降到900多百帕,心脑血管病或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会有明显的不适,而健康人因为台风眼的迅速移出,气压逐渐升高,就可能忽略了低气压的“不适”。日本的医疗气象专家经过数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咳血、血痰加重的程度与低压环流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患者病情恶化时,有90%是在低压环流形势下发生的,有半数以上是在低压过境时发生的。
减轻台风对人体的危害,最重要的是避免和减轻台风对生命的威胁。准确的台风预报,正确的灾情估计,科学的应急预案,以及受灾居民的安全意识,都将直接决定是否有效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