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想做个大馆奴 (1)
樊建川 李晋西
  ◆ 樊建川 口述 李晋西 笔述  

  收藏意识一直有

  别人问我为什么收藏这么多,收藏这么多年,我想,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动吧。从小就特别喜欢收集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东西,收藏意识一直有,一直在做。

  四十多年了,保守一点讲,应该从1966年算起——就是我九岁那年收藏的第一枚毛主席像章和一些传单,再往早算,是那张为了不让小朋友知道我父亲名字而把父亲的名字撕掉的幼儿园的成绩单。把成绩单收藏起来会很骄傲,很幸福,因为同学们都没有,我觉得它好玩。我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证书、照片,一整套,包括从高中开始每天记的日记,我都保存了。我有四十多年的记日记史,每天都没落下。我的日记很棒,各方面的事都记,这对一般人来讲也是挺难做到的。

  什么时候起有明确的收藏意识的呢?应该是“文革”。刚开始就是想知道父亲为什么被批斗。传单、小报,特别是牵扯到父亲的,都收起来。我现在都有关于我父亲在宜宾的一些资料。由于好奇,碰上北京、宜宾红卫兵撒油印的传单时就捡一点。袖标别人不可能给我,他自己要做纪念。只有把自己红小兵的袖标收起来。初中高中时,除了自己的东西,也只收了一点烟盒和糖纸。知青的时候就更少了,接触面更小,没有交流,基本上见不到东西。但我一直保持着收藏的姿态,把自己的东西,比如工分本啊、奖状啊收起来。当兵的时候,一个连队就那几十个人,也不会有什么信息。1979年到西安读书后,情况也差不多,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收藏起来,也收了一些毛主席像章和语录,仍然不多。

  七八十年代,一个家庭就是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东西就堆在那不动。垃圾桶里面没东西,连个香烟盒、废电池都没有,连个纸片都没有。整个社会是凝固的,火车站没有几个人,飞机场根本就没人,人都不挪动,很沉闷。

  在重庆三医大教书的时候,收到一些东西。三医大的资料,他们放在柜子里边,我有职权,清理时拿走了。宣传处有一些回收的毛主席像章,可能有半麻袋,二三十斤,把它提走了。有钱了就到废品收购站去买,找到一件算一件。到父亲或者岳父老战友家拜访时,跟他们要。记得一个姓刘的老红军有一个缴获的日本饭盒,已经七歪八翘了,他用来放盐巴。我把盐巴倒掉拿走了。

  我还在垃圾堆里面捡。走过一些垃圾堆的时候,会注意一点,比如我们机关宿舍的,三医大的。里面有什么东西呢?印有“文革”语录的脸盆,下面烂了两个洞,因为生活好起来了,补的钱还不如买个新的,就扔垃圾堆了。最厉害的一次,捡了一把小提琴,背板开了,上面有毛主席语录。

  转业回宜宾的时候,还是没有市场。地委孙书记家有个泡菜坛,上有“斗私批修”字样,我买了个新坛子换走了。陈再道是开国上将,我通过朋友认识他的儿子,带着两瓶五粮液去见他,他非常高兴。我没有想到他会给我题字。他写字也没有什么笔画顺序。写完后拿着笔笑,说:你看你看,我们放牛娃写的字,我们放牛娃写的字。他问我怎么样,我说写得好。他说,你别说,我这个签名还不错。的确,“陈再道”三个字写得挺顺畅。他给我题词:“植树造林”。他说,当官,晃就过,多栽树。

  虽然一直在收集,但是范围很窄,量也不大。很不容易找到一件“文革”时的东西,很不容易找到一件抗战时的东西,因为没有市场,没有买卖。古玩市场兴起的时候,也只卖唐宋元明清的东西。近现代的、抗战时的,想收的很少。改革开放以后,进入90年代才开始好起来。从1990年到现在,才叫收藏。以前就是要,就是捡。你认识一个人,就跟他要,不认识,就找不到东西,永远找不到,你可能总共认识一千个人,一千个人里边最多十个人会有东西,而他要给你,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一个国家,收藏没有市场的时候是很可怕的。

  收东西靠全民大搬家

  搬家是90年代开始的。我收东西是靠全民大搬家,那些东西噼里啪啦地全出来了,搬家太愉快了。中国每一个家庭可能在这二十年间都搬了一次家,有些还不止一次。搬家,总得搬掉一些东西嘛。

  大搬家时,我就拼命捡“破烂”。比如90年代初收购宣传画,每次赶场要买二三捆,手提肩扛,满头大汗。开始,许多收藏界人士认为我不入流,我却从头到尾笑嘻了,现在他们才明白,一般文物的价值十年增长十倍,“文革”文物是十年增长五十倍,三五元一张的幸福维持了七八年,价格转而扶摇直上。至今,增长百倍,而我丰收了十余万张宣传画,特自豪。我收藏“文革”镜子也很有意思。这些镜子都是历史呀,比如“大海航行靠舵手”。当年我是怎么买这些镜子的?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小皮卡(小卡车)里拉很多新镜子。有大喇叭,在村里一边走,一边广播:乡亲们,好消息,好消息。现在四川有个特傻特傻的傻瓜,准备用新镜子换你们的老镜子,还给补点钱。老乡说有这么傻的人吗?用了几十年的能换成新的,还能加点钱?哇,一下子来了五万面。

  90年代以前就三个渠道: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向亲友要,第三就是在垃圾堆里捡,1990年以后就有点市场的感觉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年,一下子就有市场,有拍卖了,我买了些很好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本来市场里面没有我需要的东西,我把它买出来了。看到毛主席像章我就买,没有了,我说你去找。有信息了,他就知道,哦,毛主席像章可以卖钱,就找来卖给你。以前靠那三种方式搞了很长时间,搞几箱子就算很不错了,还为那一点东西陶醉,但是有了市场,一下就变了。比如烟标,过去一个月都可能找不到一张新烟标,有市场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一两万张。运用市场杠杆就好办了,把风放出去,都给你送过来,一天就可以买几百张。

  有了市场,可以逛地摊了。成都古玩地摊可能只输给北京。从1990年到现在,我淘了二十多年地摊。逛地摊很快乐,是会上瘾的。首先是结交五湖四海的高人。其次是捡漏,有次我只花了两元钱就买到了宋哲元将军的家谱,高兴得不得了。再次是地摊的无拘无束、自由交易、琳琅满目,让你幸福而不觉时光流逝。

  在成都租房子住时,我以前收集的几箱子东西都没有搬来,有自己的房子了,那几箱子东西才搬过来。你会发现,十几年辛辛苦苦搜的东西,不如在市场上买两年。以前,像章收到七八十斤,了不起了,但买的话,一天都可以买一两百斤。有市场是个很幸福的事情。

  市场兴起有我功劳

  有市场就好办了,这么几十年,比方说,上海就有几个朋友为我收集东西,他们平时可能就是古玩商人或者文物收藏者,我们定期会见面,我会告诉他们我最近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主渠道。另外我们在全国建立起一个非常重要的网络,因为光靠自己去找是不可能的。比如收手稿,自己一次能找到一份,而靠收藏网络,花接近上百万的钱,收到各类名人的手稿,几大箱子。网络速度是很快的,最多的时候,一年可能收到上千件。所以,我不是一件一件地找,是一批一批地找。比如2005年,我们收到的集装箱有三百个。从全国各地来的,平均一天一个,每天都有车到成都火车站去拉。

  这么多年花不少钱买东西,全国任何一个古玩市场,只要是收集近现代文物的,没有人不知道我,都跟我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他或者把东西直接卖给我,或者卖给别人,别人卖给我。像我这样的收藏,是绝无仅有的。全国近现代文物收藏市场的兴起,跟我是分不开的,其中有我的功劳。比如说,一件东西我买成一万,省一级的可能买成八千,市一级的六千,县一级的四千,乡镇可能就两千,到了收破烂的地方就三百,这样层层都有钱赚,市场就起来了。

  我现在还是经常要到市场上去走,实际上我不出去,东西也会源源不断地来。每年我们会告诉大家,最近需要什么,比如抗战系列中的汉奸馆要开馆了,希望找到更好的文物。另外有几种东西从来没有停止收藏,一是这一百年来手写的档案资料,还有日记、照片、家书。资金再紧,注重点再转换,这些都一直没有停顿地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营养/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0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我想做个大馆奴 (1)
唐云传
养 女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B16我想做个大馆奴 (1) 2013-08-26 2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