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安静难得
郁晶陶
  郁晶陶

  大多数人应该都挺讨厌噪声的。不过,据说有些“噪声”是故意设计出来的。比如,车门关闭时的“哐当”声。理想的“哐当”声能让消费者感觉这辆车坚如磐石,提高安全感。又如,电动汽车发动时产生的“噪声”。这是为了车辆启动时其他道路使用者能注意到,避免危险。

  一个完全安静的世界是恐怖的。尽管如此,我们周围的声音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安静,是多么难得。

  公共汽车上,是移动电视的声音。除了故障之外,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播放工作,而且据本人观察,在高峰时段,其播放的广告数量似乎已经超过其他信息,不知道这有没有违反什么法规。乘客们早已学会忽视耳边的疲劳轰炸,各做各的事。在电视声中,有时还夹杂大声聊天、大声打手机的声音。

  出租车上,是广告触摸屏滚动播放的声音。想静音也可以,只是右下角的那个小方块远不如其他广告键灵敏。不过,能静音已经不错了,在办公楼里时,你可没办法让电梯旁边的那块广告屏安静。这样的广告屏在国外倒是很少见,也许是国人和国内的法律都对噪声有超乎一般的忍耐力?

  在公共场所希望得到安静,或许不够现实。那么在私人领域呢?

  楼上的装修声,楼下的狗吠声,住宅边的空地上有人伴着音乐跳舞……除了忍耐,当然也可以去沟通,但效果取决于对方通情达理的程度。如果对方不愿改善,再找第三方来调解;调解不成,绝大多数也够不上处罚标准,那么上法院去起诉?好像不值得啊。旁人也会相劝,忍一忍就过去了。至于住宅的隔音设计有没有到位,隔音质量有没有人来监管,更是少人知晓。

  只不过,如此对噪声习以为常,真的好吗?公共场所的习惯性喧哗,私人领域的频受干扰,这样的状况是持续还是改变,关乎每个人的自由边界和权利保护,也关系到我们希望拥有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是愿意忍受别人制造的噪声,同时希望别人也能忍受自己制造的噪声,还是尊重别人希望安静的权利,同时希望自己的权利也被尊重?正如空气质量、水质清洁、食品安全一样,我们的耳朵对接收的声音有多大的选择权,法律如何保护这份权利,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营养/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0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签到有奖
灾难预警切莫沦为形式主义
电脑故障的反思
安静难得
敲响“家访不收礼”警钟
又闻孝里镇的“打洋工”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安静难得 2013-08-26 2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