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又闻孝里镇的“打洋工”
吴兴人
  吴兴人

  山东孝里镇因当地人“打洋工”而出名,这件事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孝里镇现有1000多人获得了在澳大利亚工作签证,工种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

  这个镇的“打洋工”,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出国热”,有个显著的不同:即不再从事饭店洗碗或从事服务员等工作,而是通过手中过硬的技能漂洋过海,在海外受到广泛欢迎。

  “打洋工”为什么又吃香?因为有需求。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行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多种专业技能岗位面临着较大的需求缺口。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30年,德国技术人员的短缺量将达到100万。“技工荒”的大环境为许多掌握相对应专门技术的中国工人到这些国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较之部分拥有高学历,但缺少硬技术的人才,他们更容易走俏海外。

  孝里镇的技工到澳大利亚工作收入,已接近甚至超过了上海的白领。出国“打洋工”,经济收益高诚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人的工作,其社会地位并不低人一等。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重体力劳动者工资高是“国际惯例”,而且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比如“水电工”这个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代名词。

  国内“技工荒”的呼声近几年来有增无减,现又闻“打洋工”吃香。西方国家到中国来抢技工的消息提醒我们:从事技术工人的工作并不低人一等,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低人一等。我们的家长和大学毕业生要改变观念。大学本科和高职毕业后当技术工人,一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高级蓝领和技术工人一样吃香,在生产、科研中一样大有用武之地。在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但德国的技术工人还是供不应求,他们还专门到中国来培训技术工人。目前,已经有上百名中国人在德国汉堡空中客车总装厂从事设备组装、维修等技术工作。

  “成功者”的含义是多元的。出水才看两腿泥。李斌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决不比一位专家教授低。我们需要千万个李斌式的专家。今后,大学本科生穿上蓝领的工作服,希望不再成为一则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营养/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0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签到有奖
灾难预警切莫沦为形式主义
电脑故障的反思
安静难得
敲响“家访不收礼”警钟
又闻孝里镇的“打洋工”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又闻孝里镇的“打洋工” 2013-08-26 2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