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题材不走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版权主管李姬告诉记者,低幼类童书受海外书商青睐原因在于“大多为图画,翻译起来不费劲,市场也相当广阔”。相较而言,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去”瓶颈不小。李姬分析说,该社出版的《平凡的世界》至今未“走出去”,最主要还是因为海外书商对中国乡土题材不太感兴趣,“如果不是莫言,几乎不会有人关注这个题材。就文学作品而言,他们更喜欢民族、宗教类题材,因为中国特色浓厚,对海外读者来说有新鲜感;当代文学作品中,都市题材比较受欢迎,特别是一线城市,与国外相差不大,理解起来较容易。”
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邹亮分析道,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凡的世界》走出去:“相比而言,莫言、余华、苏童的写作手法和欧美人阅读习惯更接近,因此‘走出去’会更容易一些。”
好翻译屈指可数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作家作品版权输出的最大阻碍因素还是翻译。李姬透露,《穆斯林的葬礼》十年前曾有过一次“走出去”的机会,“当时英国麦克米伦公司找到我们社,希望引进这本书的版权,但作者对翻译的样章不太满意,最后不了了之。”作家张炜也告诉记者,关于其小说的外文版,这十几年他否定的有十五六种:“我写的传奇故事他们翻译得很完整,但语言层面的一些东西很难得到有效传达,比如地方性特质和诗意的境界,还要优化。”
版权代理需成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缺乏专业的版权代理人,也是制约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阻力。由于国内版权经纪尚处于起步阶段,作家有时候甚至需要亲自和出版商谈合约。有些作家不擅长此事,也不愿合同、授权等琐事占据自己的创作空间,从而失去了一些作品“走出去”的机会。《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我不想为了让自己的书卖出版权,到处去找外国人,我没这个兴趣。”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作家作品的海外版权代理情况相当复杂,例如麦家的《暗算》,明年2月即将在西班牙正式出版,三角传媒是其推介人;但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代理了该书的部分海外版权,并在此次图博会上达成了输出泰国的意向。
也有一些好兆头
不过,中国文学走出去也有一些“好兆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权编辑王珊珊告诉记者,近几年来,部分中国作家在海外知名度的逐渐提升,于其作品走出去大有助益:“莫言自不必说。人文社这几年作品版权输出情况比较好的也多是毕飞宇、王安忆、毕淑敏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获过许多奖的作家。”
影视剧的热播也会助力文学作品“走出去”,比如人文社近几年最受热捧的当属《山楂树之恋》,三年内版权已经成功输出到19个国家和地区。王珊珊说。而本届图博会上,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版权成功输出日本,也和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当地热播有一定关系。 驻京记者 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