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徐家汇港汇广场一楼展示了几件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的作品,受到不少市民的欢迎,觉得在商场里看到它们十分有意思。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其中部分作品之前在上师大校园内的树林里展示时,却并没有如此受欢迎,甚至有人觉得放在树林里怪吓人的。可见,不同语境对雕塑本身的意义诠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市雕塑放在马路边也好,商场里也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关注艺术,得到启发与思考,就像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广场上著名的“大椅子”,当它被安置在联合国成立的地方,也是如今世界卫生组织等驻扎的场所,它所能产生的涵义自然也就更明确、更有深度。它缺条腿的形象产生的残缺美更能让人心生亲近之意,带着好奇走近它,观察它,于是便能悟出这件作品对战争的无声抗议以及对世界和平的强烈呼唤。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我们的城市里雕塑不少,看不懂的居多。有时候在一幢楼前,一块变了形的钢块儿摆在那里,也没有任何说明,抽象得让百姓难以理解,有些脱离大众。这样的作品也许摆放在艺术馆或是双年展上会大受好评,但在街头巷尾却不吃香,因为普通人看不懂,也就缺少了亲民性。
不少设计师是为了雕塑而雕塑,为了创意而创意,这就像一篇文章光有华丽的辞藻而没有实质的思想一样,乍看很有冲击力,但留在脑海里的不过是一些视觉刺激,城市的文脉、城市的内涵一点也没能体现。有时候,不是非得大张旗鼓地空出场地弄些不相干的雕塑作品来,将这些心思花在改造街头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又如何?比如供路人歇息的椅子或遮阳篷,经过一些创意改造,也是一种城市雕塑品。好的创意更需要融入到市民生活中,才能入得了市民的眼,才能激活市民对城市、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