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句成语:喜新厌旧,这很好地概括了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模式,东西旧了就不美不实用,就该扔了,甚至毁了,因为没有价值了。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家却恰恰喜欢去淘废品,他们喜欢将别人即将扔掉的东西搜集起来,变成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当我在寻找拍摄灵感的时候就想到了中国人对“旧”的偏见,我想用镜头来证明:旧不等于丑,旧也大有用途。
“旧”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1400多岁的赵州桥没有被洪水冲垮,依旧威武雄壮地立在洨水南北两岸;而哈尔滨刚造好两年左右的阳明滩大桥却塌了。在追究桥梁设计问题时,是否更应该在对比中为建造的马虎态度而感到悲哀呢?也许新大桥外观更有风范,但赵州桥就胜在它“旧”了千百年仍然存在。
我曾在某处室内拍摄到一面像是拆了一半的老墙体,难能可贵的是墙体运用的是老土方法——泥木条制作,外层水泥脱落了不少,露出了泥木条的样子,让很多没见过这种技术的年轻人感到非常新奇。在我所选的角度中,以这面墙体为主角,一旁简约的西式餐桌以及上方抽象的灯饰成为了配角,感觉实在特别。为了突出墙体的老旧,我特意将整个画面调成黑白色调,独独留着那盏灯是有色彩的,这样看,就又有了一层色彩的对比,整个画面看起来就不会单调,反而充满寓意。
也许单独看到这面斑驳的墙,你仍然会觉得它“丑”,但如果你知道就是这些木条子曾经让这个房间拥有了良好的隔音效果,你还会小瞧它吗?至少,当我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看到更多的是这破败背后所暗示的。上海许多老建筑都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如今想找到老石库门也越来越少,很多建造房屋的老点子、老方法也随着这些老房子逐渐消失,以往建造者对待建筑的严谨和专注也是今日望尘莫及的。
我希望,至少有人和我一样,也能从这照片中感受到世人眼中的“丑”有多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