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不敢看新闻,看了太痛楚太添堵,特别是和孩子遭难有关的。
山西汾西县6岁男孩小斌,在离家一公里远的地方,被人残忍地挖去双眼,孩子在病床上问,“天怎么还不亮呢”;福建漳浦县跟随奶奶去阻止强行征地的4岁女孩,被推土机“意外”碾死;北京通州区台湖镇一名5岁男孩的伯母,竟用燃油点燃了“不听话”的侄子,导致孩子毁容,获刑7年的伯母被指没考上大学之后,脾气一直暴躁没有理性……
这些无辜的农村孩子,是在为成人社会的失据与无措付出代价吗?
当然,在偌大的中国,迸发一些恶性个案,有时都算不上是新闻。可是,对比个别被郑重放大流布的八卦事件,和孩子有关的这些可怕的故事,可能更具深入挖掘的新闻价值。
走进这些不幸的家庭,不幸的背后都有更大背景的“故事”。
山西的小斌,出事时一家子是租住在临时的“家”,因为老家的小学“撤点并校”消失了,为了11岁的女儿上学方便,一家人从乡村搬到县城边上这个大杂院儿,和十几户同样原因迁来的人家混居。小斌的祖父瘫痪、母亲无业,曾有个4岁便落井身亡的姐姐,父亲原在黑煤窑打工,煤窑被关便改做货车司机,车祸后落下残疾,靠收取麻将机的座位费勉强糊口。对贫病交困的人家,子女教育是最后的指望,哪怕为此背井离乡。
从2000年到2010年“撤点并校”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以上。学生向县乡中心学校集中,美其名曰集中利用教育资源。孩子们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住宿、餐饮成本叠加在本就拮据的父母头上,“超载车”、“黑校车”险象环生,远离亲人监护的学生安全堪忧,而要就近照顾孩子,就不得不远离熟悉的家园。小斌的悲剧,掀开了撤点并校洪流裹挟之下农村家庭进退失据的沉痛细节。
尽管去年起已经在亡羊补牢,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准备撤并农村中小学前,必须征求家长意见。但是,数十万已经消失的乡村学校回不来了,这一政策的后遗症,诸如加剧乡村空心、安全失控、父母教育成本上升等,尚无权威检讨。
于是,我们只能从“偶发”的悲剧中,眼睁睁地看着完全不知道“撤点并校”为何物的小斌,也陪着付出惨痛代价。
而强征强拆的屡禁不绝,是一些朝着无序城市化狂奔的地区,一直头疼不已的话题。4岁女童被碾亡,会在惊痛我们的眼球之后,再度沉寂。而如那个失心疯的伯母,因个人挫折而戾气丛生的人,正在我们身边野蛮生长,你不知道她或他会朝谁下手,无助的孩子往往首当其冲……
如果说悲剧还有价值,那便是提醒社会尽一切努力去阻止它接踵发生。如果我们对悲剧总是无动于衷,反复堆积的错误,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酝酿新的更大的悲剧。
不过,也有令人安慰的新闻。有一趟航班返航,是因为一个孩子严重受伤。把孩子的生命安全视为至高无上,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只是,小斌等孩子不会在飞机上被我们呵护,对他们的安全威胁,往往藏在太阳照不到的角落,伺机蠢蠢欲动。
小斌的天,永远也不会亮了,如果我们仅仅痛楚,仍是一种伪善。更多来自乡村的小斌,他们明媚安宁的天空,等待成人社会在反思中不懈守护。
坐视孩子为成人的错误买单,是成人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