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几天前教育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两天后到来的新学年或许真的会波澜不惊。其实,减负的话题早已味同嚼蜡。抽丝剥茧,除了减负还有更多惠及民生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亟待破解。
升学压力是绊脚石?
此次教育部的减负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小学不留书面作业”。同时,上海市教委也强调,小学应逐步用等第制取代分数制,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种种举措,彰显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决心。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质疑声仍不小。在一些育儿论坛上,有家长通过“倒推”认为,升学压力将成为减负的“绊脚石”,为了十几年后在高校录取中占优,孩子们必须从入学开始就努力。
对此,上海市特级校长、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减负令”要落到实处,首先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违规者是否能“出狠招”。面对老师盲目拔高教学标准,赶超进度的情况能否及时喊停、有效监督。刘京海强调,对此,民办初中和小学有选择生源的权利,更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其选拔机制和标准上,去学科化,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减负的核心在于无论对学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需要多元评价。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性的课程,不仅关注‘补短’,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扬长’。”刘京海说。
国际课程是条捷径?
“你的孩子读国际课程吗?”这是今年开学前沪上不少家长的“流行语”。或许是看到了孩子被“中国式”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让孩子从公办学校转到国际学校或国际课程班,成了许多家长的选择。几个月前,上海市教委出台指导文件,对本市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收费标准、课程内容、录取模式等作出规定。记者从一些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了解到,即便今后必须通过中考关才能就读国际课程,增加了录取难度,家长对让孩子就读国际课程的热情仍然不减。
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认为,家长绝不能将国际课程视作成才捷径,如果抱着“在国内成绩不好,去国外读大学会轻松一些”的念头,那就错了。她说:“踏出国门,对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学习习惯和方法都是考验,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出国留学,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出国留学,一定要因人而异。”
(下转A6版) (上接第1版)
世界外国语中学MPY课程协调员汤红宇强调,若要在国际课程中取得佳绩,学生付出的努力同样不小。汤红宇介绍,国内课程可能在某一知识点上挖得很深,国际课程则更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涉及面广,许多综合实践类的课题,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国际课程强调老师做“助手”,大量的小组课题研究由学生自己创意设计并完成,具有较强人际沟通能力、学习主动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
万不得已才选职校?
“进国际学校成了体面的挡箭牌。”原本一些中考分数理应进入中专、职校和技校的学生,在付了较为昂贵的学费后,“风风光光”地进入了国际学校。开学在即,记者从中职校了解到,很多学校正在为生源发愁。
在大部分家长和初中老师心目中,只有万不得已才考中职校。
其实,有关重视中职教育、摒弃各种升学偏见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弱了。对此,中国职教协会商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大成说,出路只有两条。一是从改革全社会从业者的工资报酬体系入手,让蓝领体面地劳动与生活,使得高水准的技术工人收入不亚于本科生。二是尽快打通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立交桥”通道,让初中生选择中职校后也一样能升大学,这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了家长的愿望。
大学已经过剩了吗?
不仅是中职校,如今生源不足、录取生“落跑”等现象还开始向高职甚至本科蔓延。仅从今年本市高职投档来看,理科有近60所学校、文科有近40所学校在沪放空名额,其中甚至还有本市的高职学校出现了零投档。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分析说,全国各地的二本、民办院校、高职专科学校都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招生计划数大于实际录取人数的情况,再加上这些年来考上大学后又放弃录取的学生不下上百万,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过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