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上微博,有人就来打招呼,问我在吗?我当然在了,便回复“我博故我在”。那边心领神会,符号化地偷笑,问我有没有空参加一个上海文学志的讨论会。——我被邀请的都是不好玩的事情。
如果我们长久不在微博上发声,那么经常泡博的熟人就认为我们不在了。当然,此“不在”非那“不在”。但对于微博控来说,不在微博上发声,大概也接近于不存在了。
我是先被博客的,因为好几年前《光明日报》曾办过一个国学网站,便被邀去滥竽充数。由于博龄老,去年被新浪网册封为“元老博主”,贸然去认领,博客上立马多了个堂皇的徽记,吓了我一跳,想擦也擦不掉了。每天自见,就十分汗颜,因为访问量实在太低,只有老徐的一个零头。发的多半是学术文章,吸引不了眼球,而且稍后也都在纸媒上发表了;有时也转发别人的文章。我自己喜欢看看摄影家的博客,他们到过的地方可真多哎,而且绝对是专业水准。我哪怕用“美图秀秀”、“可牛闪图”PS一把,也是望尘莫及的。再一看他们的点击量,连鸡皮疙瘩也起来了,因为数也数不过来,只能望博兴叹了。
因为有了博客,后来便自然有了微博。我看有人自从有了微博后,多少年也不去打理自己的博客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人从人间蒸发了,其实是一帮喜新厌旧的童鞋,早就转移阵地了。这年月新鲜玩意实在太多,除了微博还有微信,直接在手机上按,连电脑也少碰了。我是很念旧的人,发文章还是去博客,再同时生成一个长微博,或者倒过来做也一样,自以为两全其美了。有时某篇博文的阅读量比较多,也不一定说明自己写得有多好,很可能我评论的对象是作家中的人气偶像,那是我沾了他(她)粉丝的光了。但在阅读量多的时候,往往在跟帖里混杂了不良广告,实在有辱斯文。即使拉黑,下次还会变着法子挤进来,也算是“黑客”了。在微博上我多半是潜水,难得也发声,但与意见领袖们相比,就相当于哑巴了。我自认是有社交恐惧症的,外面的市面一点也不领。躲在微博里,倒是可以冷眼向洋看世界。这个时代令人感动的事也有,光张开双手接住坠楼小孩的事情就发生多起。小孩虽轻,从高空重力加速度地摔下来,接住已是奇迹,手臂肯定是要受伤的。微博上总是一片喝彩声,争相转发,可见民心向善。可惜的是,稀奇古怪匪夷所思乌七八糟的事好像更多,更可气的是,有一些专业人士摆出一副此中老手的面孔,曲里拐弯地为之强词夺理,企图把水搅浑。更有灾难刚过,忽然出现无厘头的肉麻吹捧,难怪博民们要义愤填膺地吐槽了。微博上可乐的事也不少,收藏一幅美图、一支乐曲,也是很开心的事。还有小盆友喜欢晒晒自己的起居注,那就知道他们又野到哪里去了。有人喜欢拍下美食让别人用眼球隔空与他的舌尖共享,一面又悲催地大喊减肥又泡汤了。那应该是“我食故我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