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特级校长、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花洁介绍,暑假前夕,学校便向全体学生家庭征集“微课程”方案,通过一次次筛选和视频制作培训,最终10门首批微课程脱颖而出,包括上学、打电话、道歉、吃西餐、借物品、电梯、做客、乘车、微笑、图书馆等10个方面内容。
让长者先进出电梯、不要把手横在别人面前按按钮、不要近距离盯着他人的眼睛……男孩姚屹宸全家齐上阵,还动员了亲戚朋友担任群众演员,足足编写了十几条电梯礼仪规范。“从来没有想过,坐电梯还有这么多讲究。”姚爸爸感叹,平时工作繁忙,和孩子沟通很少,这次一起创作的过程让他发现,儿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家长更要学会尊重他的想法。
花洁认为,把开发“微课程”的任务交给孩子,更大的价值在于让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孩子,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们身上的特长,是单单用书本和成绩单无法显示出来的。刚刚小学毕业的女孩戴一苇是“上学礼仪”的编导,从卡通形象创作、故事设计到后期剪辑、配音,全是她和几个小伙伴自己完成的。戴一苇是个安静的女孩,酷爱画画,她用心观察班级里发生的大事小事,画成漫画在同学间传阅。大家都爱不释手,一看再看。这次,平面的画动起来,小姑娘一下成了全校的明星。“孩子们爱犯的错误,老师讲了很多遍可能都没法纠正,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出来,就一下引起了共鸣。”班主任尹莉娅说。以前,总有孩子喜欢把垃圾袋当球踢,戴一苇把捣蛋鬼形象放大到荧屏上以后,这样的情形几乎不见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