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埋下了科学种子
约纳特毕业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曾获得霍旺特·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又分别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接受博士后教育。她的人生轨迹看似很完美,却充满曲折。她来自一个特别贫穷的犹太家庭,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一家人住在与人合租的公寓内。从小,约纳特就深感生活艰辛,这种状况在她11岁父亲去世后更是雪上加霜,年幼的她开始打零工贴补家用。她当过清洁工、保姆、家教……只要能赚钱就干。她说,“那段日子很艰苦,但我对科学的欲望和雄心却从未因此动摇。”虽然家里穷,但约纳特从没放弃对科学的兴趣。她5岁时就充满好奇心,曾试图用公寓的家具测量阳台的高度,结果还摔伤了胳膊。虽然童年的小实验成了未解之谜,但在约纳特的心里却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埋下了美好的科学梦。
成功前遭质疑和嘲笑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约纳特的研究曾遭受过来自科学界的质疑和嘲笑。她的科研成绩源于确定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并揭露该过程的机理。这在当时还是生物细胞学的一大难题。当时,她仅30多岁,作为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研究员,约纳特首先建立起以色列首个蛋白质晶体学实验室,之后便开始长达数十年的艰苦科研旅程。
想要破解核糖体的结构,就必须让核糖体结晶。但是因为核糖体结构错综复杂,并且通常为柔性,核糖体结晶面临很大的困难。就在实验遇到瓶颈时,约纳特打开杂志,被一篇描写北极熊的文章激发了灵感。北极熊在冬眠前细胞里的核糖体会转变成规整的排序,而接下来的近几个月,它体内的核糖体还会保持不变并且有着潜在活性。约纳特决定首先研究极端条件下生物的核糖体。在其他两位科学家的帮助下,她终于提出测量核糖体结构的计划,并得到初步晶体学表征。即便如此,还是有科学家嘲笑约纳特实在做白日梦,她被认为是充满不理性幻想的所谓科学家。直到她的实验成功,质疑声从未停止。因此,约纳特说:“得到诺贝尔奖时的喜悦和激动远不及实验成功的那一刻。”
科学面前 男女平等
获得成功后,约纳特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大概就是她的女性身份。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仅占总数的5%不到。但阿达·约纳特却认为在科学面前,没有男女之别,她说:“作为女科学家,我没有遇到过因为性别造成的特殊困难。我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研究课题本身带来的。我很多女同事或朋友都很优秀,她们不仅是科学家还是温柔的母亲,拥有幸福的家庭。至于会不会得诺贝尔奖,这是那个评选委员会决定的事。”
约纳特说,诺贝尔奖将核糖体带到了公众的面前,这激起了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她说,很多中国人如今都在讨论如何获得诺贝尔的科学奖,其实,真正的快乐在于研究本身。每个人不论其出身如何、家庭如何,只要拥有兴趣和梦想,就能成为科学家。她说:“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追逐科学梦想,因为科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学科。”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实习生 达园园
【相关链接】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类,因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而得名。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DNA分子,它们对于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棵植物或者一个细菌而言,都至关重要,因为这些DNA分子决定了生命体的外貌及功能。
DNA存储了大量的“指令”信息,能引导生物的发育和生命机能的运作。但是在生命体中,DNA所含有的指令就像一张写满密码的图纸,只有经核糖体的翻译,每条指令才能得到明确无误的执行。具体而言,核糖体的工作,就是将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翻译出来,之后生成任务不同的蛋白质,例如用于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免疫系统中的抗体、胰岛素等激素、皮肤的胶原质或者分解糖的酶等等。人体内有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在化学层面上构建并控制着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