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字中间这一横
池澄
  池澄

  近日,新民晚报刊载纪连海先生《“德”字中间少一横》一文,讲述北京全聚德老字号的前世今生,故事跌荡起伏,读来引人入胜。文中说,穷秀才乾子龙写全聚德匾额时,“德”字少写一横,就此话题,在下不吝浅薄想补说一二。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在未做皇帝时,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

  “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代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开元天宝年间人。李白曾赠诗“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他始学李斯《峄山碑》,书家评论他:“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他学秦小篆变势又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几乎与其同时,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中,“德”字也加了一横。中唐时期,篆书中出现了 “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武德为唐高祖李渊年号,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范例。“德”字的这一写法,从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旧例未变,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如下佐证。笔者藏有一本海外回流的《永乐大典》十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书中的“德”字,均无一横。又如宣德年间铸造的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无一横。再如,《南京城墙砖文》一书中,辑录明代初年南京建城的数百块城砖上,府县官员及窑工姓名,凡写“德”字,字中间均无一横。

  “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颠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这样的结果是,清以前,无一横的“德”字是通用的规范字,有一横的“德”字是书家偶一为之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情况就倒了过来。清代在典籍文书中必须使用有一横的“德”字,民间亦通用成例。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限制,如《篆书字典》中收入了清代邓石如的两个篆书“德”字,一字有一横,一字无一横。《中国书法史图录》收入成亲王永瑆的一幅格言,在:“以道德为广宅”一句中之“德”字即无一横。纪老师文中的乾秀才写无一横之“德”没错,但“同治年间也有一字多写”却有待商榷。我认为“德”字在有清一代,可写无一横的“德”字只限于书法家。须知《康熙字典》中的规范字,在清代是不可随便逾越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门罗
“德”字中间这一横
艺术无极限
心理测试游戏
伤离别
石筱英:反面角色也能演好
日面佛月面佛
浦江之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德”字中间这一横 2013-11-09 2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